張潤舟出生于北京,1986年清華大學建築學專業畢業,留校任教四年有餘,後赴美國學習和工作,并獲得哈佛大學設計碩士“傑出畢業生”,美國注冊規劃師。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對于中西文化的融合有着很深的理解。張潤舟設計的建築類型多樣,既有商業綜合體,也有校園項目。作為美國和中國許多著名項目的主管和首席設計師,其代表作品包括聖荷西(矽谷)州立大學新校區、中海 北京甲叁号院,阿那亞灤平小古道金山嶺,卓越 深圳禦山海,旭輝 合肥鉑悅天彙,廣州 時代龍湖雲來、當代 蘇洲府等項目。而近年來,在北上廣深,幾乎大半的最高端項目,都是滙張思設計的。這也使得他被業内譽為地産界的高端住宅大師。對于張潤舟來說,建築師一定是先做好設計、做好品質、做好創新、做好服務,也就是說把握設計的根本。在此之外,建築師更要注重社會責任。
建築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它與時代背景、社會意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影響力的建築作品更是建築師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的産物。正因為建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也倍加重要。
當代 蘇洲府
卓越 深圳禦山海
張潤舟的設計理念,是要舶來品接地氣。“舶來的東西要與當地文化嫁接才容易成為經典”,張潤舟在出席某次建築師集會的時候表示:“好的設計師,好的電影制作人,好的藝術家,他是有社會責任的,實際上非常巨大的社會責任。光自己提供一個高品質、有品位的設計還不夠,他們要引導大衆的品位提升。”在他看來,真正的好設計,是能夠通過電影、繪畫、建築等不同的媒介,達到讓老百姓審美品位提高的這樣一個共同目的。他眼裡的好建築,是帶有當地烙印,歲月痕迹的建築。他說:”我不希望那個東西出來以後,感覺放在巴黎也可以,放在倫敦也可以,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也可以。”
這種理念在滙張思的很多設計中均能看出端倪,例如某廣州住宅設計,當時大部分珠江兩岸的樓盤均以一線江景為銷售噱頭,但不可避免地就産生了一半住戶天天暢享江景,而另一半業主則雖然住在江邊,可惜日日處于“背水而居”的狀況。而他和團隊就以兩個巧思“嫁接”,把樓盤跟珠江設計成45°的夾角,這樣就有更多的用戶可以享受到珠江的景色。
另一個當年讓人稱贊的設計細節,則是讓老廣州的西關大屋在設計中重生。西關大屋是清末民初時廣州的頂級豪宅,像北方的四合院一樣大都有兩三進的體量。跟北方大宅門所不同的是,西關大屋為了避暑,一二層的挑高均在3.5米左右,另外為了在南方多雨的季節考慮,西關大屋的功能性上多了騎樓這一本土化特色設計。
張潤舟的思路是本土文化上蓋出的新華廈,于是這珠江邊的荔灣新樓盤就有了生于騎樓的現代空中連廊,有了最高可達11米的室内挑高。似曾相識的設計讓前來看屋的老廣州們先是會心一笑,後是倍感親切。當年出海做外貿生意的廣州大班(中外通商商人舊稱),自家的女兒們就在西關大屋裡上家塾,刺廣繡;現在的新西關小姐們,仍然能夠像她們的祖輩一樣,大雨中在騎樓下,和左鄰右舍的小姐妹們一起談笑風生。
除了商業樓盤,張潤舟還喜歡接老本行的規劃項目。
郫縣豆瓣大家熟,但盛産豆瓣的成都郫縣三道堰鎮請張潤舟過去可不是為了吃豆瓣醬。這個距離郫縣六公裡的小鎮是個千年古鎮,川人在這裡繁衍了一千年,岷江的兩大支流柏條河、徐堰河也穿過小鎮流了一千年。
滙張思的規劃,還是本土化為主、現代技術為輔的“張潤舟理念”。老老實實地還原古鎮樣貌,而不是大興土木興建高級酒店和标新立異的度假村。滙張思設計裡的三道堰,是清理河道,建立橫縱交通網,拆除和白牆黛瓦老民居不太和諧的違建,最後重現那個當年古樸甯靜的川西水鄉。
“國外有名的事務所,不是在做标新立異的建築,他們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品質,質量非常好的建築,對城市來說非常貼切,功能做得非常好,不盲從傳統的審美、美學的比例,但很得體到位,絕對不是一個張牙舞爪、想展示自己的東西。”張潤舟解釋。
真正讓張潤舟擔憂的,是在二三十年飛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下,整個社會都處于一種高效率高浮躁的狀态。他擔心在這種亢奮狀态下,生産出而不是創作出的東西缺乏太多的思考、細節以及品位。追求潮流、追求利益的前提下往往設計會變成一具沒有内涵的空殼,外表搶眼,裡面的東西反而不下功夫。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衆多知名地産開發商都會先後成為了滙張思的合作客戶。
張潤舟的設計血統,多少源于他的生長環境。他的家裡,一屋子的設計師。“我父親、妹妹、妹夫本科是同濟的,我是清華的,後來家裡幾個又都去了哈佛深造。大體上,我們家分為同濟派和清華派。”張潤舟說。家裡的設計血統一代傳一代,學院的建築也是一種交棒。張潤舟最希望的就是公司的設計師,乃至社會上的千千萬萬的設計師,都能夠老老實實做建築,不标新立異,少受時代發展過速的壓力,也就沒有雷同,沒有山寨,我們的城市面貌能真正體現中國的特色,讓世界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