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地區民間藝術曆史悠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且有“漁米之鄉”和“戲劇之鄉”美稱,她不但孕育了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三個稀有劇種(是全省四個“天下第一團”中的三個),而且民間藝術種類繁多。
在非遺過大年的嘉年華活動上,我看見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汕尾非遺,它就叫做河田高景。
河田高景的直接起因是延續了六百多年曆史的廣福庵廟會。廣福庵一年一度的廟會最初是由廟會中比賽誰家供神的閣雞肥大,發展到比賽哪村制作的粉景份量足、高度大、工藝巧,逐漸發展為比賽“河田五甲”中哪一甲最能制造新奇花樣以示己方心靈手巧,從而形成由“人 活物 道具”共同構成的“活動風景”,即河田高景,最終實現由“靜景”到“動景”質的飛躍。
在觀賞高景的同時,還有非常好看的,類似武士的表演,但是聽音樂的話我們又覺得不太像,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當地的另外一個戲麒麟舞,而跳着舞的是麒麟。
麒麟舞也稱為“武”麒麟,是中國明代宮廷舞蹈表演,南明滅亡時流傳于民間。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态表現得棚棚如生。逢年過節人們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
高景形成後,湧現了一大批技藝超群的制景藝人,創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傳神作品。并将出景時間鎖定在每年正月十九、二十兩天,逐步形成傳統賽事和出景路線,最後到達廣福庵集中評比、交流
河田高景的突出特點是“高、奇、險、巧”。“高”是指景旦所在的空中位置高,一般為兩丈(6米),景旦往往超過屋脊高懸于空中,惹得萬民圍觀争睹;“奇”就是高景造型奇特、題材新穎、出人意料;“險”是指高景僅由一根長8米的鍛造并彎曲定型的小鋼筋獨立支撐,看起來無依無托,随時有“摔下來”的危險;“巧”是指全景各有機單元巧妙組合,奇特考究,尤其是景梗的“來龍去脈”不能暴露,留下懸念讓觀衆去猜測、争論。
看着小孩子真的是有意思,他們完全不害怕的樣子,為他們點贊!
下面看的人也是感覺十分的驚險呀
這個白鴿組成的地方就是小孩子的[舞台],看起來是镂空的,實際上背後就隻是有一根竹竿在支撐!
在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消費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等幾大類中有31個項目已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其中13個項目入選省級;滾地金龍、陸豐皮影戲等5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汕尾漁歌等四個項目,已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些民間藝術有的是全省唯一的,有的甚至是全國唯一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