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這個名字對大家來說肯定是如雷貫耳,然而你們知道嗎,武則天并不是這個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本名,甚至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大家都以“武後”來稱呼武則天。那麼,武則天的本名是什麼呢?“武則天”這個名字又是由何而來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武則天本名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飽受争議。因為事實上,武則天的本名已經在曆史的長河中流失了,沒有一本可靠确信的史書上記載了她的本名。因此,要想知道武則天的本名,如今隻能夠通過曆史文獻進行推測。
第一個推測:武元華。武則天登基後,将所有帶“華”的地名都改了。大家都知道,古代是需要避諱的,如果名字當中有字和君主相同,那就需要改。因此武則天這樣的舉動,就讓人們推測,她的本命當中應該是一個“華”字。
那就是叫“武華”?也不對,因為這樣就和武則天的爺爺重名了。而武則天的哥哥們都是“元”字輩,将“元”字加在武華的中間,就變成了武元華。不過也有人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古代女子的名字是不會有輩分的,就比如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就叫“武順”,而不是武元順。
于是就有了第二個推測:武德、武貞、武惠、武賢。既然武則天同母姐姐叫“武順”,那麼武則天的本名很有可能就是相關的一些詞彙,當時的人們崇尚女子賢良淑德,因此就可以這麼推測。但這麼推測其實能夠立住的說服力并不強,和“順”意思相同相近的字詞這麼多,要想大海撈針地找武則天的本名,實在困難。
第三個猜測:武約。這個猜測的依據也是避諱。在《舊唐書·孫處約傳》中寫着,孫處約為避武則天名諱,改名孫茂道,《舊唐書·韋思謙傳》中說韋思謙之前叫韋仁約,之所以改名也是為了避武則天的名諱。從這兩個記載上來看,武則天的本名就可能為武約。
第四個猜測:武珝。《新唐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則天順聖皇後武氏諱珝。”意思就是武則天的名字是武珝。按理說史書上都這麼記載了,應該是真實的了。然而依舊有曆史學家認為,這個記載是在傳抄時抄錯了,其實是個筆誤,應該是武“曌”的“曌”。
武則天這個女皇帝,在男權社會是非常不受待見的,因此在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武則天的稱呼都是“武後”。那麼“武則天”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它又是什麼時候被大衆所熟知的呢?
其實,“則天”這個名字并不是武則天自己給自己取的,而是她晚年退位後,新皇帝李顯給她的尊号,即“則天大聖皇帝”。在武則天去世後,她的谥号就變成了“則天大聖皇後”。到了天寶年間,武則天就被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到了近代,女權意識開始興起,武則天這個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就倍受關注。“武後”的稱呼顯然和她的女帝身份不符,畢竟像“呂後”“長孫皇後”這種都沒有稱帝。于是人們就想着重新給武則天一個稱呼,“則天”二字就被這麼定了下來。
叫得多了,大家也就約定俗成叫武則天了,像是武媚娘這種唐太宗給武則天取的類似于“小芳”的名字,更多的都出現在影視作品中,而在日常生活和教學等地方,就用“武則天”了。
由此可見古代女性的地位之低下,就算是在唐朝這種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的朝代,就算是像武則天這樣的傳奇人物,都沒能将自己的本名流傳下來,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