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是我拍到的最清晰的紅雲金頂,不清晰的時候什麼樣呢?完全看不見。
早上六點二十,從鎮遠的客棧裡領了早餐,坐上開往梵淨山的旅遊大巴的時候,先前熱鬧了一夜的古鎮還在沉睡中。天色蒙蒙,未曾見亮,我們卻已告别,去往另一個目的地。
導遊小梅是一位年輕的妹子,長着一張娃娃臉,小巧可愛,看上去二十歲還不到的樣子,把車上所有人都稱作為叔叔阿姨,盡管她告訴我們說她已經二十四歲了。也正是因為如此,後面導遊服務的缺失大家也就原諒她了,沒有一個人對她提出任何異議,事實上一路她沒有跟我們做過任何講解,既沒有說梵淨山的觀賞點在哪裡,有哪些值得看的地方,也沒有說掌故來曆,反反複複說得最多的是,上梵淨山要排兩小時的隊,大家要有耐心。這哪裡是導遊嘛,分明就是一個帶隊的,告訴大家:你跟我走。
歪個樓,想起很多年前遊黃山,那時候我女兒剛上小學。我們團裡有兩位媽媽帶娃的。另外一位媽媽穿着高跟涼拖爬黃山,帶着一個五歲左右的女兒。那次帶我們的導遊姓司,一個看上去不甚壯實的小夥。不但一路陪伴講解,遇到路陡的時候,他會抱上那位小女孩走一段路。碰到不好走的路,也時不時拉我女兒一把。以至于這倆小丫頭把導遊的姓“小司、小司”不停地挂在嘴上。這樣的導遊服務,如今已然不見了蹤影,至少這次出遊相陪的三位導遊都差之遠矣!
運氣好的是,我們并沒有像導遊說的那樣排兩小時隊,從山腳上去,一路排隊入場,到乘上纜車,大概四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這大也是上梵淨山乘纜車排隊最短的時間了。不過,後來下山的時候,小導遊就跟我們說,在我們後面的團隊就排了近兩個小時。我能誇誇自己人品好嗎?
說實話,此刻在寫梵淨山,内心是虛的,走了那麼一趟,并沒有真正觸及到什麼。
現代人早已經抛卻了吃苦的念頭,況且這樣的跟團,時間所限,也不允許自由活動,半天時間,坐索道至半山腰再登頂是唯一的選擇。
山路中遇雨,坐在封閉式的纜車内,外面的景色幾乎都無法見。偶爾某些路段不下,纜車外也是煙雨蒙蒙,想要拍到清晰的照片幾乎不可能。纜車的封閉性也特别好,坐在車廂内甚至覺得耳朵屏氣。這時候乘坐纜車,毫無觀光功能,隻是一段交通工具。
跟我們同乘纜車的有一對老夫婦,老太太自曝今年已經76歲了,生了三個女兒,當天正好趕上她過生日,三個女兒搶着在手機上給她發紅包,祝她生日快樂。一邊說,一邊還在有限的空間擺出各種POSS來,讓坐在她對面的老頭子幫她拍照、攝像。精神狀态超好。我的父母年齡也跟他們差不多,同樣也生了三個女兒,但是,我的爸媽顯然無法承受這樣高負荷的出行了。
下了索道,往蘑菇石方向拾級而上。陳老師說要上洗手間,我便也跟着她順個便。上個洗手間,大概排了半小時的隊。總共才三個坑位,男女共同,進去的人心安理得,在外面的人沿着石階排成長隊。出門在外,人有三急,碰到這樣的情形,大概誰都沒有辦法。抱怨景區不為遊客着想的人大有人在,或許,景區也很為難吧?這半山腰的彈丸之地,能安排個如廁之地已然不易,還想要保證位置充裕,太難了!
爬這些台階并不容易。如果打小出生在山窪窪裡,有着登山的童子功,或許會好些。像我這樣出門上大學前都沒有見過山,又一向中氣不足的人,登山爬一段就氣喘也就在所難免。别人連着爬了一百階台階都氣定神閑,我上了二十階台階就打住要緩個勁。
平時能夠爬點山的,千萬别被我吓住,台階并不難爬,沒有特别長的陡坡,連像我家門口紫金山上那一段陡而長的坡道都沒有,從索道下來登到蘑菇石的過程也就半個多小時。隻是,因為登山的人太多,體驗并不好。山中雲霧缭繞,視野所及範圍極窄,而在這麼極窄的視野所及範圍内,看到更多的是叽叽喳喳登山的人,體驗就更不好。
一些稍稍寬闊的平台邊,停歇了一組或者兩組擡轎的人,似乎并沒有生意。反正我在登山的過程中,除了遇見一對擡轎的人從山上下來之外,沒有看到有誰乘轎上去。看到這些轎夫們,内心其實是矛盾的。一方面不希望有人乘坐,覺得遇到陡的台階時,負重登山太難了,尤其是走在後面的那個人,重量基本上全部壓在他的肩頭。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他們以此為業,如果大家都不來乘坐,他們靠什麼掙錢呢?難道說每天這樣爬在半山腰觀光,順便守株待兔嗎?
這樣的矛盾心理,其實一千多年前,白居易他老先生早就在《賣炭翁》中寫得明明白白:“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想起那年登黃山,也見過一對這樣的擡轎人,擡着一位看上去有二百多斤的胖子,胖子一個人的體重大概抵得上兩位擡轎者加起來的總和(反正擡轎者中沒有見過一位胖子),看到胖子在那座椅上眯着眼享受的樣子,和那轎夫眉頭緊皺的樣子,想上去掐死胖子的心都有。不知道那個坐轎的胖子,有沒有擔心擡轎的轎夫腳底打軟,萬一摔下來怎麼辦?
山中時不時可見的珙桐花,每一朵都像起飛的鴿子。
去梵淨山之前,有朋友跟我說,梵淨山是貴州最美最值得去的地方。就景觀而言,似乎是對的。即便是網上搜一下,看看紅雲金頂那樣奇緻的景觀,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自然的奇巧,加上人工在這極緻的頂端營造出來的神奇,都令人折報。
但是,真正進到梵淨山,我卻特别不希望來了。小導遊不作任何解釋地說要排隊兩小時,其實在告訴我們一個真相:這個地方太熱門了,遊客太多了,多到你想觀景已經變成一件很奢侈的事。這顯然不适合我這樣喜清淨之人。
網上盛傳的紅雲金頂是這樣的,我拍到的金頂是題圖那樣的。
蘑菇石處擠滿了人,想要拍張清晰的照片,難之又難。如果還想要拍張鏡頭裡隻有自己沒有别人的照片就更無可能,缭繞的雲霧又讓這難度更增添幾分。我們的落腳地是一組巨大的石頭,名為老鷹岩,又被今人附會為“萬卷書”,因為長年累月的風化,岩石輪廓看上去一片一片的,每一個都像合起來的書頁,整塊石頭看起來則像一疊厚厚的書,故而被稱作“萬卷書”。
傳說中的“萬卷書”石,沾點書卷氣。
老鷹岩的右邊是蘑菇石,再往右則是老金頂,梵淨山的最高處,海拔為2494米。老金頂離我們并不遠,卻在雲霧中若隐若現,看不清真空。從老鷹岩前的一方平台位置向左看去,則是新金頂,又被稱作紅雲金頂。據說這裡時有紅色祥雲環繞四周,從而得名。
這樣的幸運并沒有眷顧我們,我們所看到的,多數時候是一片雲霧,偶爾雲霧散去,露出些本來面目,也隻是紅雲金頂下面的部分。站在老鷹石岩處向紅雲金頂看過去,從右往上,從左而下,流動的人群,像極了挂在脖頸上的項鍊。這令我想起網上從空中俯拍南京美齡宮的照片,環繞着美齡宮恰到好處的樹,從空中俯瞰,也如同一顆巨大的項鍊,挂在了脖頸上。
就在紅雲金頂,在這座山的極緻之處,釋迦佛和彌勒佛握手言歡,和平共處。一山供兩佛,兩佛比鄰而居的奇觀。
金頂處的一山跨兩佛,當然也不是我拍的。
從蘑菇石前往紅雲金頂的途中,過天王殿、承恩寺,關注者廖廖,大家都奔金頂而去。陳老師她對登山無感,起初連蘑菇石都不想上,隻說在索道口等我。後終達成共識登上蘑菇石去,紅雲金頂是再也不想上了,我在天王殿門口往上看,腿也打顫,放棄了登金頂。
遺憾嗎?當然有點,眼看着都到了這兒了,居然沒有登上去親眼一觀,說不遺憾有點自欺其人。然,人生本就是一個遺憾的過程,此處不遺憾,别處仍舊留有遺憾,如此想來,便也釋然。不苛求圓滿,留有遺憾,才是真實的人生。
順便說一句,梵字,應該讀第四聲。在貴州所有人都把它讀成了第二聲,是誤讀?還是習慣就應該如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