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于清代中晚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特殊的農民起義。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極端壓迫下,勞動人民對于封建制度和此時已經進入中國的帝國主義剝削的最強力反抗。原本在曆史上類似的農民起義成功概率非常有限,但太平天國運動卻創造了一個奇迹,那就是從邊境地區的廣西一路突擊,達到了長江流域的江浙一帶,甚至差點做到跟滿清朝廷分庭抗禮。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曾經有過這樣驕人戰績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卻免不了兵敗如山倒,迎來了最終的失敗呢?
首先,太平天國上層的領導系統在取得了暫時的勝利後就開始利令智昏,沒有進行下一步的規劃,反而陷入了争權奪利的狀态。這裡我們要重點提到的就是天京之變。在天京事變中,以東王楊秀清為首的實權派跟天王洪秀全麾下的名分派之間爆發了非常激烈的沖突,甚至不惜殺得血流成河。這種内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綜合力量,尤其是打翻了太平天國政權内部的核心價值觀,讓這支原本被思想力量武裝起來的大軍失去了自己的主心骨,無法在團結内部重新與滿清朝廷抗争。而這也就是太平天國後期失敗的最根本原因,當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綱領和政治理想後,無論前方的敵人多麼不堪一擊,實際上他們自身也沒有力量再去應對敵人的挑戰了。
其次,太平天國運動無法團結更廣大的知識分子,尤其是無法真正重用這些知識分子為自身的政權建設做貢獻。實際上當我們今天去看太平天國領導層的構成時,就不難發現這些人的平均文化水平并不高,無論是洪秀全、馮雲山、蕭朝貴亦或是楊秀清、韋昌輝還有石達開,這些人本質上都是出身農村的中下層階級,既沒有過良好的教育,也沒有過人的見識。雖然有楊秀清這種天賦型領導人,但僅靠這一兩個人才當然不足以支撐起政權的建立,此時正應該大規模吸收人才來輔助自身的團隊建設,但很明顯無論是太平天國本身的信仰讓他們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對外展現出的還是一種排斥外來知識分子,圈地自嗨的情況,而這也就從最大程度阻止了他們融入到廣大的中國基層社會。因此當最早一批人才開始慢慢因為戰争和政治退場的時候,太平天國運動就顯得青黃不接了,後期也就沒有可堪一用的人才添補。
總而言之,太平天國運動最根本的問題就在這兩點,一方面是沉迷于内鬥,取得了小的進步就短視享樂,争權奪利,另一方面是無法融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環境,無法建設起一個更加大衆化和正常化的政權,這兩點共同作用,才讓太平天國運動最終以失敗的結局而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