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辭》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聖人立象以盡意,系辭以盡言”。人類自從有了文字,便開始有了文化傳承的載體,也同時推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姓名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學問的學術脈承之一,同時中華名字也是以姓氏文化和名字文化為根基,是人們血脈傳承最實用的社會人文标志、交流工具以及延續載體。
每個人的名字大多都是父母所取,都包含了父母最美好的祝願和希望,當然也有自己後天改名,其中的緣由大多也是想要改一個更好聽更美好的名字。同樣的,一個地方的地名也是很講究,因為它包含着這塊土地的曆史和文化傳承。網上一直流傳韓國首都,也就是現在的“首爾”,是之前的“漢城”,所以很多人就說他們改名的原因是為了去中國化,畢竟早期韓國和朝鮮統稱為高麗,是我國的藩屬國,深受我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漢城”的中國色彩太濃,所以韓國才選擇才改名。但是實際上是這樣嗎?其實不然。
▲韓國首爾夜景
01韓國首都由“漢城”改名為“首爾”,實際上是美國人的手筆,并不是韓國自己的原因。首先,從公元1394年,朝鮮王遷都漢陽,遷都後他将漢陽改名為“漢城府”,所以在此之後的500多年裡一直沿用着這個稱呼。直到1910年,日本侵略了朝鮮,并把這裡降級為“京城府”。又到了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美國接手了朝鮮,所以之前日本人取的名字不能用了,于是在1946年正式改名為“서울”,拉丁字母轉寫為“Seoul”,漢字是什麼意思呢?并沒有漢字可以表達。
▲日本戰敗投降儀式舊照
因為漢字和西方很多文字不同,漢字主要是表意文字,而西方很多文字是表音文字。同樣的,以前的朝鮮,也就是現在的朝鮮和韓國,他們的文字多是借鑒我國的漢字,但是語言又是他們自己的語音,所以出現了“文言分離”的現象。當然這隻是一部分,還有很多詞是這些國家自己特有的詞彙,比如這個“서울”,在朝鮮語中就是“首都”的意思。以前的老百姓們都是對于首都這麼叫,也并不知道外人所謂的“漢城”,所以後來就直接按照當地說法這麼叫,“首爾”隻是現在通過音譯過來的叫法。
▲韓國街頭的韓國文字
02其實在1948年韓國成立的時候,韓國就稱它為“首爾”,而朝鮮則稱它為“京城”,隻有中國仍然稱它為“漢城”。1992年8月中韓建交,中方媒體仍然把韓國首都叫做漢城。直到2005年,韓方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用首爾替代漢城的稱呼,其實主要是針對中國改正過來。其實這樣的改名我國也有幾個地方也是這樣。比如廣州改成canton, 北京是改成peking, 南京改成 nanking, 青島改成tsingtao,這又是為何呢?讓我們一起來具體看看。
▲廣州夜景俯瞰
首先說說廣州,其實廣州的英文名不是“guangzhou”而是“Canton”,這就和首爾的命名方式差不多。這其實也和西方有關系,因為廣州靠海,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一大重要口岸,所以當地的外國人很多,當他們問到當地人這座城市叫什麼的時候,由于人們當時對于城市名稱并沒有什麼概念,所以直接回答說“省城”,外國人聽後就直接用他們當地的一個行政劃分單詞“Canton”來稱呼廣州。
▲南京明故宮遺址近照
那麼北京和南京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其實還是和我國的曆史相關。首先,明朝時期一開始定都在集慶路,于是改名為“應天府”,這裡的應天就是現在的南京,那時候并沒有“南京”的說法,也隻是叫做“京師”。之後到了明成祖又進行了遷都,那時候他遷都到了自己老家北平,同時改名為“順天府”,這時候南京并沒有廢除它的地位,而是成了陪都。雖然當時皇帝分别改的名字叫做“應天府”和“順天府”,但是當時的官方和民間還是都習慣叫做“南京”和“北京”。
▲北京故宮近照
雖然當時的北京應該才是京師,但是叫“南京”為“南京”,加上它是陪都,人們自古南北配對,所以京師也就被叫做“北京”。到了清朝,南京也沒什麼地位,同時也就沒有應天的稱呼了,所以改名叫做“江甯府”,但是叫了兩百多年的“南京”也是影響很大,所以人們依舊照舊。直到辛亥革命之後,南京也就正式成為了行政單位,沿用至今。
結語每一個地名,歸根結底還是受人為影響的,最終接受并使用的還是所有尋常百姓。至于改名,也是因為他們擁有絢爛的曆史,在時間的長河裡有故事可改,換做某些新興文明,不說曆史了,想改名的資格那都是沒有的。
參考資料:
《列國志:韓國》《列國志: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