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意外,《鹿鼎記》開分了。
更意外的是,豆瓣2.7……經過一上午的奮起直追,漲到了2.8,到了下午,跌到2.6。和梁朝偉版7.5、周星馳版8.1、陳小春版8.8,尚有5-6分的距離。追趕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和黃曉明版5.6、韓棟版6.4,尚有3-4分的距離,努力一下,或許還有創造奇迹的可能。
說史上最低金庸劇過分了,畢竟還有丁冠森版2.5分的《新笑傲江湖》壓陣。但這絕對是史上口碑最低的影視版《鹿鼎記》。
被網友提到最多的,自然是張一山版韋小寶的演技,吐槽,毫不留情——
“出道20年,他忙着戀愛演技大退步” “像孫猴子,滿臉褶子演技浮誇”。
張一山的演技退化,當然是一個謎。但,新版《鹿鼎記》翻車,真的全是張一山的鍋嗎?
我想起一個正在慢慢過氣的流行詞——“内卷”。過去提起金庸古龍武俠劇這幾個字,你會想到:江湖、浪漫、想象力。
現在呢?當有人再次提起2.5分的《新笑傲江湖》、大眼睛版5.7分的《新倚天屠龍記》、胡一天版6.0分的《新絕代雙驕》,能想到的隻剩下:
沒内味兒了、粉絲營銷、今不如昔....以及,花式冷飯第一炒手。
說白了,翻拍多,翻車也多。比起一股腦去吐槽張一山童星演技止步不前,我更想以新《鹿鼎記》為例,認真複盤國産武俠劇翻拍的打法與成色。
這一波資本主導的武俠劇,進步在哪(如果有的話)?不足又在哪?
當張一山版《鹿鼎記》評分“慘”上熱搜,我更懷念星爺陳小春版韋爵爺了。
可為什麼我們再也拍不出周星馳陳小春那樣的《鹿鼎記》?這才是必須要問的問題。
最适合演韋小寶的張一山,演砸了?還是要先從張一山演技說起。
現在吐槽張一山演技的,先問一個問題:回到兩年前,用大數據系統篩選最适合出演韋小寶的國内演員,誰有最可能入選?
我說一個答案:張一山。
無他,當年《家有兒女》當中的劉星,有多古靈精怪大家就覺得他有多适合。
而我雖然因為《局中人》提前打了預防針,不要有太高期待。 但點開發現自己還是太天真。 看得過程還是李誠儒老師那句—— 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講真,韋小寶這個角色不好演,甚至可以說,是頂級喜劇演員的入場券。對,我說的就是梁朝偉、周星馳和陳小春。
這個怡紅院長大的角色,憑一份巧舌如簧的口才與好運氣,在錯綜複雜的江湖與朝堂中,玩得遊刃有餘,抱得七個美人歸。
演韋小寶,不浮誇沒那股“調皮勁兒”,太浮誇又做作。同時,雖然從小在江湖長大。
但卻長出一顆玲珑心,一身江湖義氣。
那些經典韋小寶,各有各的優點,但同樣的好就好在,表演收放自如,調皮而不過度。
反觀新版《鹿鼎記》。
原著中,機靈調皮一身江湖氣的機智Boy韋小寶。被張一山塑造成了擠眉弄眼的——網友口中的“大聖“。
問題一:太過套路。
一出場必是搖頭晃腦、瞪眼噘嘴、擠眉弄眼。
調皮,就是搖頭晃腦; 機靈,就是眼珠子亂轉,緊張,就是六神無主渾身亂晃。
這是開場說書的樣子。
這是跟皇帝摔跤的樣子。
這是配建甯公主玩樂的樣子。
抱歉,一個樣子。
問題二:用力過猛。
張一山這次的表演雖然看着靈動,但表演過于浮誇,反倒顯得不太自然。
太想演出韋小寶的油腔滑調、古靈精怪。導緻用力過猛,表演從有些刻意到非常刻意不等。
無論演什麼,都仿佛要将心理全部用五官來淋漓盡緻呈現。
但這又引出第三個問題:過猶不及。
演喜劇最高的表演境界是:自己不笑,觀衆卻發笑了。
你見過星爺在喜劇裡拼命擠眉弄眼嗎?
演喜劇最低的表演境界是:自己狂笑,觀衆傻了。
看張一山在新版《鹿鼎記》當中,一直在幫着觀衆笑,但小寶這個角色的賤痞,不是誇張的面部表情,或者誇張的肢體動作就可以诠釋的。
演過了,就沒内味兒了。
但這,隻是金玉其外的部分,是表演的尺度問題。
最可怕的,還敗絮其中。
别忘了,演小寶,不僅是喜劇表演,更是表演。
而韋小寶這個角色成為金庸小生反英雄角色的巅峰,絕對不不單是靠耍寶,還有忠義、真摯等一堆特質藏在嬉皮笑臉後面,而張一山表演的層次就明顯浮皮潦草。
但這也是這部劇最尴尬的地方,因為陳小春周星馳他們演出來了,由于過去韋小寶的角色過分豐滿,反射出張一山角色的單薄。
所以,張一山毀經典實錘了?
且慢,新版《鹿鼎記》最讓人吐槽無力的難道不是——整體的選角和表演。
看看1992版吳孟達飾演的海大富。
足夠陰森不說,還能在好笑和陰森間迅速切換,剛柔并濟。
這氣場、這氣質。才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海公公。
看完公公,再看皇帝。
梁朝偉版的劉德華,陳小春版的馬浚偉,哪一個不是風神俊朗,驚豔衆人。
陌上人如玉,皇上世無雙。
看這版?康熙帝為什麼少了一股少年氣?
演海大富,就連老戲骨田雨也翻車了?《慶餘年》裡大家都愛的王啟年,演技也變浮誇了?
這個鍋,也能甩給張一山?事情果然沒那麼簡單。
國産經典翻拍,到底輸在哪裡?到底為什麼新《鹿鼎記》令大家大失所望?因為沒有期待就不會失望,而這版《鹿鼎記》,原本給了觀衆太多的信心。
導演馬進,國家一級導演,代表作品《營盤山警事》《幸福來敲門》,部都是高分劇。
編劇申捷更不用多說,代表作品《雞毛飛上天》《白鹿原》,還有《重案六組》,照道理,由他們兩個人操刀,哪怕那麼多國産武俠翻拍撲街了,照道理,這一部,也不會輸,不該輸。
但它的問題恰恰在于披着告别國産翻拍劇痢疾的外衣,骨子裡還是國産武俠翻拍換湯不換藥的那一套。
經典配方一:節奏拖沓。
肯定有人火速打臉,這版《鹿鼎記》節奏難道不是快到飛起?
鏡頭一轉就看見茅十八,官府的人就跟NPC一樣瞬移到了酒樓,韋春花說了一句叫韋小寶快走, 韋小寶就在正片開播僅僅幾分鐘後,就直接到了京城,和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業夥伴,皇帝“小玄子”相遇,還和建甯公主上演了相遇名場面,這效率幾乎超過了電影。
故事剛講到3集半,韋小寶就和小玄子一起把鳌拜生擒了,第4集的時候韋小寶就小心捅死了鳌拜。
觀衆紛紛表示新版《鹿鼎記》的劇情仿佛開了2倍速,好像韋小寶急着去皇宮上班,這節奏分明是在“坐火箭”。
但是節奏快,就代表叙事淩厲,代表不拖沓了?不一定吧。
就說這個開場,可以開出明顯的删減,大曆史事件,沒了,角色身份背景,也沒了。
觀衆要是沒看過前面幾部《鹿鼎記》,要搞清楚這位小哥幹嘛的都很難,那故事講的是什麼呢?韋小寶和小玄子摔跤,摔了大半天,跟建甯公主摔跤,又是半集。
有人會說,陳小春版這部分也不少啊,是不少,但那是建立在金庸先生原著的故事感和戲劇性已經建立的基礎上,而現在的情況是節奏快是快,已經快到了觀衆根本不知道看了啥的程度。
經典配方二:号稱制作花了很多錢,但觀衆看不到哪裡花了錢。
這幾乎是國産武俠翻拍最神奇的地方,永遠是低調奢華。
看這服化道制作,大場面拍攝,為什麼把皇宮拍得如此簡樸?
大制作武俠劇為什麼拍出了室内喜劇的味道?以至于有粉絲認定:“人家導演肯定是故意這麼布置的,布景做得太好了大家會覺得這是正劇。”
行吧我無力反駁。 但請問鳌拜府邸寫個鳌府是什麼鬼?
場景就這樣了,劇裡BGM又開到飛起,好像為了能凸顯喜感強行在各種鏡頭注入亂七八糟的歡快BGM,再次實力證明我們這是大型情景喜劇。
配樂就這樣了,還有造型。
造型師請告訴我,田雨飾演的海大富在臉塗上類似于面粉一類的白色顔料,還有厚重的眼妝是什麼鬼?
是要告訴觀衆我們不是情景喜劇是恐怖片?
配角造型就這樣了,張一山的造型也是不能理解,原著中的小寶入宮還是少年,現在張一山分分鐘青筋、皺紋和眼紋暴起,搭配劇中的“死亡打光”,真是一點少年氣也沒有。想問天問問大地這到底是為什麼?
不僅人物造型不過關。
作為武俠劇,武打動作戲也soso。 要麼嚴重縮水,輕描淡寫;要麼走套路,毫無印象。
到最後隻想問劇組,大筆投資到底投在哪裡?
當然以上所有都還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
經典配方三:沒内味兒了。
到目前為止,《鹿鼎記》的整體風格就是無厘頭喜劇風,當然,陳小春星爺版本也是無厘頭喜劇,但在這部無厘頭喜劇裡,金庸先生還藏了半部《康熙大帝》,又藏了一幅清明上河圖。
無線版始終是帶着武俠味的喜劇,王晶再怎麼天馬行空,故事還是要回到懸念主線。
而這一版到目前為止就是一部沙雕喜劇,盡皆浮誇,盡是笑料,所有情節都往鬧劇拍,所有江湖兒女都往喜劇化的角色靠,但結果反倒是三個字——不好笑。
因為喜劇是什麼,喜劇是對比,是出其不意。
所有人一臉嚴肅搞風搞雨,隻有韋小寶一臉嬉皮在搞笑,這才會好笑,而當全部角色都是喜劇面孔。男主韋小寶本身的喜劇性反而被削弱了,加上越是如此張一山越要演出好笑,結果就是過猶不及。
更糟糕的是,《鹿鼎記》隻是搞笑來的嗎?
92版中,陳近南對周星馳飾演的韋小寶臨危受命,這些情節雖然搞笑,但其中也有很強的戲劇張力甚至隐喻,這些搞笑的細節與主題血脈相連,也是男主角走出自身局限獲得新生的别緻表達。而新版就是搞笑而已。
說白了。新版《鹿鼎記》最大的失誤不是外觀也不是表演,而是它根本沒做好自己的本分——故事精彩,角色動人。
無論如何調低預期,這版《鹿鼎記》從故事到視覺呈現,都呈現出全面的疲軟和平庸。
所謂的名場面,也僵硬而枯燥,你無法産生任何心驚動魄的緊張感中藏着的酣暢淋漓的喜劇感。
當然,你可以說這就是喜劇。但驚險一定要通過流血來展現嗎?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陳小春版《鹿鼎記》的戲劇感怎麼出現的?
從擒鳌拜,到智鬥吳三桂,觀衆就像跟着韋小寶然後翻過了一個又一個山頭,劇情呈現出一種長驅直入、勢不可擋的壓迫感。
更絕的是,下一個鏡頭又回到哈哈哈哈哈的喜劇段落。
TVB一代王牌監制李添勝,就像揮毫潑墨,遊刃有餘。
什麼叫四兩撥千斤?這就叫四兩撥千斤!
當初看的時候就驚歎,這麼爛的場景,這麼有限的成本,為什麼卻能拍出金庸先生筆下的浩蕩江湖?
而一旦失去這份故事張力,一部金庸先生的絕世武俠長卷,就會在偏離劇情主線的雜耍中淪為一場鬧劇。
在我看來,這就是國産武俠劇内卷下的産物。
即,在發展停滞、創造力見頂的情況下,依然在固定的套路内,重複投入,繼續做無用功。
明明,觀衆對浮誇表演已經越來越反感和厭倦。明明,武俠套路化,已經越來越尴尬。
但就是不打算變換戲路,還繼續營銷着張一山的“少年感”。
追根溯源,所有問題的 關鍵就在于本末倒置,丢了原著精華。
活脫脫将武俠拍成了大型武俠情景喜劇,還不好笑。
星爺陳小春版韋爵爺,回不去了眼一晃,金庸先生離開兩年了,94歲的武林盟主,帶走了那個屬于武俠的黃金時代。
按理說,随着拍攝水平進步。這屆創作者應該給觀衆帶來一個更精彩的武俠江湖。但可惜的是,許多後來者的武俠劇, 外在沒見多精緻,還丢了江湖氣息的内核——那份國産武俠獨有的武俠味道。
就說《鹿鼎記》,寫完這部武俠小說,金庸先生正式封筆。他的筆下有過那麼多個性獨特的人物,韋小寶是完全反英雄的存在,這樣的角色,以前未曾在金庸的小說中出現過。
到目前為止内地觀衆印象最深的韋小寶,來自于1998年,陳小春出演香港TVB出品的《鹿鼎記》。
沒人明白,為什麼當年選出了古天樂版楊過李若彤版小龍女黃日版版喬峰陳浩民版本段譽的李添勝,會選陳小春來演韋小寶。
書中的韋小寶出道時不過十三四歲,而當時的陳小春已過而立之年,哪有什麼少年感,換成現在任何一個國内資本平台,這樣的選角,絕對會一票否決。
韋小寶太老了。
但我猜李添勝讀過陳小春的簡曆,或者是看穿了陳小春的人生, 書中韋小寶的母親,是特殊行業從業人員,沒有父親。
陳小春的父親在工地打工,母親靠洗碗賺點微薄收入,弟弟被3000塊賣給了别人。
少年陳小春,大概是無線藝人出身最低的一個,很早就出來讨生活。看盡江湖世态。他走出來,你就知道什麼是江湖市井,因為這股氣質被悍在他的人生裡。
當初陳小春一直對韋小寶這個角色拿捏不好,多次登門向一個人讨教。
就是當年金庸聽說他要演韋小寶時,當即發傳真稱“不做第二人想”的周星馳。
即使看完王晶版《鹿鼎記》金庸态度大變,認為這是“胡搞”。但對星爺的表演仍評價頗高,認為他很有創作力,很聰明,懂得發揮。
當年的周星馳給了陳小春許多意見,但最重要的就是告訴陳小春,韋小寶就是玩、鬼、癡。
什麼意思?這個角色,他雖然目不識丁,卻機靈善變,深谙人情世故和官場之道,所以遊戲人間,神鬼無敵,可他又對小玄子忠心、對師傅講有義氣、對母親、七個老婆都非常好。
在星爺的點撥下,陳小春完美演繹韋小寶,既古靈精怪,又義氣第一。
韋小寶的七個老婆也都選得各個形神兼具,陳少霞飾演的雙兒,溫順柔美、體貼賢惠。
劉玉翠的建甯公主刁蠻任性。
陳奕迅老婆飾演的大老婆方怡,暴脾氣與敢愛敢恨。
馬浚偉飾演的康熙帝,外表柔和卻英姿勃發,一切都在他的計算當中。
哪怕是配角,吳三桂、鄭克爽、鳌拜、茅十八的、胖瘦頭陀…每個角色都有着清晰的角色線和清晰的行動線,每個角色在本劇中都有自己的特色,讓人過目不忘。
羅浩楷飾演的多隆,到最後一刻也不曾背叛韋爵爺,最後那段“但願人長久,千裡共爺孫”,現在看還是令人感動。
金庸老爺子那麼複雜的故事線索,全都圓得清清楚楚。
你說它荒誕、沙雕、放飛?其實它對應的何嘗又不是浩瀚曆史。
就連陳小春演唱的《叱咤紅人》,馬浚偉演唱的《頭頂一片天》,都唱出了那股子俠氣。
回想起來,無線版本道具簡陋、制作因陋就簡,但奇迹般地,它再次賦予了金庸劇最迷人也最經典的魅力。在笑的時候能窺見一閃而過的悲劇内核,那才是金庸先生的深意。
為什麼如今的制作的翻拍劇一再翻拍都是表裡如一的沙雕喜劇呢?
有人說新版諸多掣肘,無法原樣還原。
但經典版就完全按照原著拍了嗎?誰還記得當年李添勝的的神來之筆。
劇版《鹿鼎記》那個大結局,和金庸原著根本是天差地别。
故事的最後,韋小寶不忍心背叛天地會的兄弟,也不忍心欺瞞皇帝,拿出自己的大部分财富制造了一個假寶藏,逃過一劫。
過關了嗎?才怪。馬浚偉版康熙帝哈哈一笑,“休想騙老子”。
依照原著了嗎?完全沒有,但任何人都不能說它不經典。
因為它抛開了原著的皮肉,拍出的卻是經典的靈魂。
回到張一山版《鹿鼎記》。
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它太急于讨好了。
基于大數據,基于平台統計的觀衆喜好。
平台永遠呆在安全區,觀衆喜歡喜劇就瞎胡搞些喜劇,觀衆覺得張一山能行,那就張一山,拍出來,不愁沒人看。
然而,當市面上所有翻拍者都這麼想,就隻剩下在套路和平庸中的原地踏步。卻又在安全和理性的計算中,走向想象力的一潭死水。
武俠成了搞笑的輔料,江湖成了明星的背景。蕩氣回腸的武俠消失,隻剩下——徒有其表的喜劇皮囊。
或許,江湖武俠劇走向消亡,也是遲早的事兒。但流量時代張一山版“僞爵爺“,大可不必。
而當黃金時代的武俠江湖,徒留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爺孫”,張一山又如何能為一個逝去的武俠時代,完成演技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