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牛肚是什麼樣的?審稿:冉浩知名科普作家,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好牛肚是什麼樣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好牛肚是什麼樣的
審稿:冉浩
知名科普作家
上個星期的某一天,小編忽然特别想吃火鍋,于是拉上幾個好友在家附近随便找了一家火鍋店準備大吃一頓。
點菜時,最少不了的就是那脆嫩爽口的涮毛肚,雖然菜單上沒找到毛肚,但是看到“牛肚”心想也差不多,于是就美滋滋地點了。
上菜之前,小編幻想是這樣的:
誰想到端上來的“牛肚”是這樣的:
嗯??怎麼跟想象的不太一樣呢?看起來分量也少了很多。
小編想要找老闆理論,卻被朋友告知這的确是“牛肚”,不過不是我想象的那種“毛肚”,而是另一種牛肚——“牛百葉”。
看到這裡,你可能也和小編有一樣的疑惑,“牛肚”還有這麼多不同的分類嗎?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辨别它們,才能保證吃到的是我們心中所想的那個“牛肚”呢?
1
牛肚(dǔ)是胃不是肚(dù)
牛肚雖然叫肚,卻不是牛肚皮上的肉,而是牛胃。牛是反刍動物,一共有四個胃。前三個胃分别是瘤胃、網胃和瓣胃(或重瓣胃),嚴格來講它們其實不是真正的胃,而是特化的食道,第四個才是分泌胃液的真胃,即皺胃。
牛胃的結構示意圖
瘤胃是牛重要的消化器官。一般反刍動物采食比較急促匆忙,大部分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吞咽下去,這些食物會先儲存到瘤胃中,經過微生物一定時間的消化分解,食物逆轉重新回到口腔内,經過重複咀嚼後再吞咽進入瘤胃。
網胃的作用就如同篩子一樣,可以将牛吃進去的無法消化的異物儲存起來,例如石子、鐵塊等等。
瓣胃的主要功能是阻留食物中的粗糙部分,繼續加以磨碎,并将較稀的部分輸送到皺胃,同時吸收大量水分和酸。
皺胃是牛唯一具有消化腺體、可分泌消化酶的胃,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消化功能。皺胃可以消化吸收部分蛋白質,但基本上不消化吸收脂肪、纖維素及澱粉。
我們平時所吃的毛肚、爆肚、金錢肚等都是牛肚的一部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步步地對這些食物進行分辨吧。
2
第一胃——牛草肚
牛的第一個胃叫作瘤胃,它的内壁表面是疙瘩狀的突起,形狀不一,口感比較韌,需要較長時間的烹饪才适合食用,常用的制作方法是炖煮炒。
東京上野公園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牛胃展覽
作為食材,瘤胃常常被稱為“牛草肚”。在川渝地區,牛草肚多與辣椒結合,我們常常見到的爆炒牛肚、焖牛肚等家常菜都是由牛草肚制作而成,口感鮮嫩,彈性十足。
炒牛肚
3
第二胃——金錢肚
牛的第二個胃叫做網胃,顧名思義,這部分胃表面的肚毛突起,形成了有多邊形蜂窩狀的網紋,像是一張漁網。
東京上野公園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牛胃展覽
網胃在菜譜上被叫做“金錢肚”或“蜂窩肚”,它這種特殊的形狀可以鎖住汁水,韌性十足,經過焖煮之後酥而不爛,大多被用來制作鹵菜。
著名的粵菜“鹵水金錢肚”就是金錢肚鹵制而成,涼拌和熱食都十分可口。
鹵水金錢肚
4
第三胃——毛肚
牛的第三胃名叫瓣胃,就像名稱所表現的那樣,瓣胃呈現大量薄瓣狀,黑褐色,帶小突起,口感爽脆。
我們開頭所說的毛肚和牛百葉都是出自瓣胃,如今在火鍋界大受歡迎。
瓣胃像書籍一樣一頁一頁地疊在一起,從側面切開就是我們所說的牛百葉。如果将肚闆(瓣胃的外層結構)去掉,呈現出來的百葉單獨一葉,就是毛肚。
毛肚和牛百葉質地都較薄,鎖水性強,相對來說容易熟,适宜做拌菜或者涮火鍋,煮得太久容易變硬變老。
火鍋涮毛肚
在北方,人們常常将牛百葉用旺火爆熟,制成爆肚,再根據個人口味加上醬油、辣椒、麻醬等蘸料,鮮香脆嫩,是極好的下酒菜。比如老北京水爆肚,據說為保證口感,正宗的爆肚從出鍋到上桌不超過三十秒。
老北京水爆肚
5
第四胃——“真”牛肚
牛的第四胃皺胃,是真正的“牛肚”。皺胃的表面有着豐富的褶皺,顔色較淺,肉質柔軟有韌性,還有一層粘膜物質。
這類牛肚作為食物時也稱為“蘑菇”,比起前三種,“出鏡率”相對較小,常常被制作成醬牛肚、牛雜湯,輔以香蔥、香菜等去腥添香,風味獨特,營養價值高。
牛雜湯
除卻以上所說的四種“牛肚”,有些地方——例如老北京的美食還會把牛胃分得更加細緻,區分出例如肚領(瘤胃與網胃交錯的地方形成的像領子一樣的褶皺)、肚仁(牛肚領外邊的結締組織去掉,裡面呈現出來的白色肉質)等牛肚類别,并施以不同的烹饪方法,可謂是吃得十分精細講究。
看到這兒,恭喜你在吃貨的路上又進了一階!
以後再去餐館吃飯,如果擔心出現和小編類似情況的話,隻需要大喊一聲:老闆,給我上份毛肚,不是牛百葉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