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跻。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原典故事】
河邊的景色如此優美,可我卻無心欣賞,因為我要尋找的人,就在河的對岸,不管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将上下求索,将他找到。
【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深秋白露結成霜。意中之人何處覓?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尋訪,哪怕道路險又長。順流而下去追尋,仿佛就在水中央。
河邊蘆葦長又長,白露尤在蘆葉尖。意中之人何處覓?就在河水那一岸。
逆流而上去尋訪,哪怕道路險又峻。順流而下去追尋,仿佛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又稠,清晨露水猶未幹。意中之人何處覓?就在彼岸河邊立。
逆流而上去尋訪,哪怕道路彎又曲。順流而下去追尋,仿佛就在沙洲間。
河邊的蘆葦茂盛無比,露水閃爍其上,河流彎彎曲曲延伸到遠方。詩人在河邊焦慮的上下奔走,想在對岸尋找一個身影。
在天空啊,也有一條銀河,那是無數星星組成的星河。在秋天的夜晚,天空中有一顆最亮的星星,這顆星星叫織女星。織女星的下面就是白蒙蒙的銀河,而在銀河的對面,也有一顆很亮的星星,這顆星星叫牛郎星。
牛郎織女兩顆星星隔着銀河相望,就像一對戀人一樣。其實,關于這兩個星星還真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牛郎的小夥子,養着一頭老牛,自己種田過日子。有一天,那頭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老牛說,它要幫助牛郎娶上一位仙女。
老牛說到做到,真的幫助牛郎娶到了天上的七公主織女。織女跟牛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他們男耕女織,還生下了一對兒女。可就在這時,織女的父親玉帝知道了,對女兒私自下凡勃然大怒,下令讓王母娘娘派遣天兵天将把織女抓回天宮。
妻子不見了,兩個孩子哇哇大哭。牛郎心急如焚,想找回自己的妻子織女,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時候,老牛一頭撞斷了自己頭上的角,把牛角變成了一條小船,讓牛郎坐着這條小船趕緊去追妻子。
牛郎坐上船朝天空追去,眼見就要追到織女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钗在天空一劃。天空出現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這條大河就是銀河。牛郎無法渡過銀河,隻好挑着自己的一對兒女隔河望着織女。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跻。
織女就在河岸,可牛郎在銀河邊上下求索,可怎麼也過不去,隻能相互對望哭泣。
這時候,他們的感情感動了喜鵲。無數的喜鵲飛了過來,用他們的身體搭起了一道彩橋。這樣,牛郎織女就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
玉帝也沒有了辦法,隻好允許牛郎跟織女每年的七月七日可以在鵲橋上見上一面。七月七日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情人節啦。
這就是牛郎追尋自己妻子的故事,其實《蒹葭》這首詩,也不僅僅講追尋自己的愛人。也有為國家尋訪賢人的意思。
下面,我們就跟大家聊聊另一種求索:求賢。
一個國家的強大,離不開優秀的人才,而國與國的競争,就是人才的競争。
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曾經有着大大小小上百個國家,經過國與國之間數百年的戰争,最終由秦國打敗了其它的國家,統一了天下。
而一開始,秦國隻是邊陲的一個小國,實力并不突出。那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呢?
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國在求賢這件事情上做得最好,它将其它國家的人才引到國内,讓他們發揮聰明才智,使秦國一步一步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秦國曆史上那些做出突出貢獻的大夫,很多都不是秦國人,百裡奚是虞國人,蹇叔是宋國人,由餘是戎國人,商鞅是衛國人。張儀、範雎是魏國人,李斯是楚國人……
下面,我們就講講商鞅的故事。
商鞅是衛國人,原名公孫鞅,他非常有才華,而且很有志向。年輕的時候,他追随魏國的國相公叔痤。
公叔痤病重的時候,魏國的國君魏惠王前來探病,向公叔痤請教,如果公叔痤的病不能好起來,有誰可以輔助我治理魏國呢?
公叔痤推薦了商鞅,稱贊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魏國的國相,大王以後在國事上一定要聽他的。
可是,魏惠公對公叔痤的建議并不感興趣。于是,公叔痤對魏惠王說:“如果大王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别國。”
公孫痤知道商鞅的能力,如果魏國不用商鞅,而讓商鞅投奔他國,一定能夠使他國強大,那反過來,對魏國就不利。為了魏國的利益,他不惜勸魏王殺死商鞅。
魏惠王點頭答應,然後告辭而去。剛走出門,魏惠王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對左右的人說道:“真可悲啊,公叔痤一定是病昏了頭,竟然跟我說國事一定要聽從公孫鞅,這太荒謬了。”
這時候,公叔痤很内疚,他害怕魏惠王真的不用商鞅,最後殺害商鞅。他把商鞅叫過來,跟他講了事件的經過,說大王肯定不會用你而會殺你,你趕緊逃跑吧,不然就來不及了。
商鞅卻表示不用擔心,“大王不用采取你的話起用我,又怎麼會聽你的話殺掉我呢?”
果然,魏惠王完全沒有理會公孫痤,既沒有用商鞅,也沒有殺商鞅。
沒過多久,公孫痤就去世了。這時,商鞅聽到了一個消息,秦國的秦孝公發布了求賢令。
秦孝公剛剛當上秦國的國君,這時候的秦國,實力并不強大,中原的各大國也瞧不起秦國,不願與秦國來往。
秦孝公暗暗下定決定,一定要使秦國強大起來。而強大的第一步,就是尋求人才。
于是,秦孝公頒布了一道求賢令,向天下征求有才能的人。隻要有人能夠讓秦國強大,他就可以給予高官,還将封賞土地。
商鞅聽到這個消息,當即決定前往秦國。
跟不能任用賢能的魏惠王不同,商鞅一到秦國就受到了重用。秦孝公用他主持變法,通過改革,很快使秦國強大了起來。
商鞅之後,越來越多有才華的人來到了秦國,他們發揮所長,幫助秦國成為了戰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最終統一了中原。
而有一次,秦國差點犯下大錯,把這些賢人驅趕出去。
這是秦王赢政當秦國國君的時候,距離商鞅到秦國主持變法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這時候的秦國早已經不是當年弱小的國家,而是諸國中實力最強大的一個。這時的秦國都城鹹陽聚集了來自各國的人才,這些人被稱為客卿。而在這時,秦國國君赢政卻下了一道逐客令,下令驅逐在秦國的客卿。
一百年前,秦孝公發布求賢令,向天下征求賢才,為什麼秦王嬴政卻要驅逐客卿呢?
原來,秦王嬴政認為,這些客卿中有一些是間諜,他們在秦國是想做壞事。為了秦國的安全,所以要把這些人驅逐出去。
在被驅逐的人裡,有一位來自楚國的李斯。
聽到秦王的命令,李斯馬上寫了一封《谏逐客書》,勸谏秦王不應該驅逐客卿。
他說道:“當年秦穆公尋求賢士,從西戎得到了大夫由餘,從宛裡得到了百裡奚,從宋國迎來了蹇叔,從晉國招來了公孫枝,這五位賢人都不出生于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從而吞并了二十多個國家,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變法,攻取了上千裡的土地,這些都是客卿的功勞。如果國家拒絕遠方來的客人,不任用賢士,秦國怎麼會有今天的強大。”
最後,李斯還告誡秦王:“如果被驅逐的客卿到了他國,不但自己受損失,還會讓敵國更強大。”
秦王幡然醒悟,趕緊下令取消逐客令,這才沒有犯當年魏惠公的錯誤。而在李斯等客卿的幫助下,秦王赢政最終統一了中國。
可見,求賢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而一個真正想得到賢才的人,就會像詩裡寫的那樣,就算道路崎岖又艱險,依然會上下奔波,苦苦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