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一套傳統的武術練習,丹田的爆發力有助于練拳者在實戰中運用,而且練好氣沉丹田,對運内氣有很大的幫助。
正身直立,雙足分開,寬與肩齊;屈膝圓裆,口唇輕閉,舌舐上颌,自然呼吸;全身放松,雙手自然下垂,中指尖輕貼大腿中部;頭部虛領頂勁,脊柱節節松沉,胸背部的肋肌也自然地松沉,足跟足趾與足掌輕輕沉住;胸部寬舒,臍下腹部微覺充實。
“氣沉丹田”為拳家術語。在近世出版的武術刊物和古代流傳下來的拳經、拳論上,經常可見。老拳師們教拳時,也常把“沉氣”二字挂在口邊。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于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铎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于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确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丹田,向來是為養生家所重視。道家養生家認為丹田是練功的“根”,為“安爐立鼎。煉金丹的地方。《黃庭經》的“黃庭”二字即指此處,認為此處是“積精累氣”之所。《胎息經》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處,認為此處為人體生命之源(人體力學家認為此處是人體重心、中心所在)。前人講:“抓住丹田練内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太極拳家則把丹田稱為“太極點”,系太極拳運動的軸心,故又稱“太極核”。由此可知,太極拳的創編人陳王庭遺詞所雲:“一卷《黃庭》随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陳氏太極拳圖說》),當時造拳也是參照《黃庭經》,抓住了這個煉功的關鍵部位,而提出了“氣沉丹田和丹田内轉相結合”,作為太極拳的内功功法,從而使太極拳成為一套内功、外功兼練的拳種。
一、氣入丹田:先慢慢地深深吸一口氣,記得用腹式呼吸,用手放在腰的兩側,要感覺腹部有在漲大,這就是氣入丹田。
二、閉氣甯神:當無法再吸入時,憋住口中真氣,集中注意力在肚臍下方約三指幅寬,感覺丹田周圍的肌肉有在用力支撐着。
三、聚力吐氣:隻利用丹田周圍的肌肉用力支撐着,其他部位放松,并緩緩的将氣吐出來。
四、氣盡神松:把身體裡的氣全吐完後,全身放松,準備再吸一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