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幾場局部高科技戰争表明,空中戰争将成為未來戰争的關鍵,我國也迫切意識到建設現代化空中力量和地面防空力量的重要性,從俄羅斯引進蘇-27戰鬥機和S-300遠程防空系統。除此之外,陸軍的野戰防空問題也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海灣戰争表明地面部隊在沒有有效防空力量掩護下根本無法進行有效作戰,必須要建立蘇聯陸軍那樣的機動野戰防空力量,保證在任何時候都要為地面部隊提供防空掩護。當時我國野戰防空體系多是固定式的防空系統,無法迅速地跟随部隊移動,也難以對關鍵區域進行防空力量增援,引進先進野戰防空系統勢在必行。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開始從俄羅斯引進專職中、近程野戰防空任務的道爾-M1防空系統,這是一款非常優秀的防空導彈系統。道爾防空導彈系統的武器系統代号9K330,音譯為"道爾",俄語意為"環面",北約賦予其SA-15(薩姆-15)的代号,并将其命名為"臂铠"。它是一款高度集成化的,中低空短程野戰防空導彈系統,用于擊落100米到12000米射程内的各種飛行器,目标是替換落後的9K33"黃蜂"野戰機動防空系統。
道爾防空系統從1975年開始研發,1983年開始正式裝備蘇軍裝甲集團軍群。從外觀上看,相信很多人都會以為它是野戰防空雷達車或是防空指揮車,其實在它的中部武器倉内,垂直布置了兩套4單元共計8枚9M330防空導彈。與同時代的野戰防空導彈系統不同,道爾導彈系統的高度集成化設計令人贊歎,同一台發射車不但具備儲存和發射導彈的能力,還在發射裝置前後分别集成了正方形的"橄榄球傳鋒"相控陣雷達,和"十字劍"搜索雷達。
其中,"橄榄球傳鋒"相控陣雷達最大探測距離20千米,可探測48個目标,自動跟蹤其中最危險的10個目标,可引導導彈同時攻擊其中兩個目标。而十字劍搜索雷達最大探測距離45千米,抗幹擾能力很強,可提前對目标進行甄别和分類,讓"橄榄球傳鋒"相控陣雷達能夠更加高效的處理危險目标。此外,道爾系統為了增強野戰伴随作戰能力,使用了9K22"通古斯卡"防空系統相同的GM-569履帶式底盤,安裝一台12缸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行程500千米,最高時速能達到65千米。三名乘員都位于車體前部,分别是車長,系統操作員和駕駛員。
因此道爾系統看似笨重,實則充滿了蘇式系統集成的各項智慧,将雷達,導彈和履帶式地盤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表面上看沒什麼亮點,實際上内有乾坤,按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簡約而不簡單"。當時道爾導彈防空系統引進到國内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道爾防空系統都是被當做"秘密武器"來對待,隻有最精銳的重裝部隊才有資格裝備,并且還嚴格保密了長達十年之久。
而且因為有了蘇-27的經驗,俄羅斯方面一直不肯輕易授權我國仿制生産,另外一方面,這種高度集成化的野戰武器系統的仿制難度很大,屬于那種"一看就懂,一做就廢"的高水平裝備,再加上當時雷達,導彈,火控系統和履帶式底盤基本上都屬于我們的弱項,因此從提出仿制到真正拿出國産版道爾,即紅旗-17系統,前前後後用了近20年時間,也就不足為奇了。
道爾防空系統的引進讓我國陸軍重裝集群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野戰防空能力,可以在機動作戰中也能得到高效的防空掩護,而且道爾防空系統的機動性和野戰生存能力都非常高,大大緩解了我地面部隊所面臨的防空壓力。此後,我國借鑒道爾防空系統,研制出了性能更好的紅旗-17野戰防空系統,并大量裝備地面部隊。道爾防空導彈系統導彈和雷達集一體的的設計理念直到現在都不過時,為當時我國防空系統研發部門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