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披着愛情外套的、關于存在和生命的哲學著作。
小說是米蘭昆德拉病重時,躺在病床上隻靠着能動的幾個手指和頭腦及他的親人一字一詞的猜測,一點點創作出來的。一則關于愛與責任的人生寓言,對輕與重、靈與肉的思考将讀者引入二元對立的哲學層面。
小說依托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曆史背景,圍繞着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和弗蘭茨等人物,以托馬斯與特蕾莎的愛情為主線展開故事。以蘇聯入侵捷克為時代背景,描寫民主改革,政治高壓下幾個主人命運多舛,主人公外科醫生托馬斯浪蕩的情愛史,渴望高尚精神生活的第二任妻子特麗莎,堅決鄙視媚俗的情人薩賓娜,善良溫順的愛慕薩賓娜的弗蘭茨,四位人物都用他們的方法尋找各自生命的追尋。
故事以尼采這一讓無數哲學家陷入窘境的“永恒輪回”一說開始,各中摻雜了作者無數的富有智慧和敏銳的觀察和議論。
小說的最後,托馬斯做出了讓步,同特蕾莎一起移居鄉下,頗有些長相厮守的意味。兩個人終于确信了自己的愛情,達到了一種牧歌式的幸福。薩比娜則在異國再次背叛了她的情人弗蘭茨,在他抛棄妻子打算與她結婚時不告而别。多年後,依然獨自一人生活的薩比娜收到托馬斯兒子的來信,托馬斯和特蕾莎死于一場意外的車禍。
也許塵埃可以乘着風擺脫大地與光共舞,也許野兔可以罔顧他人一意孤行,但是就如同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一樣,人不能重新選擇走過的路,每一次命運的巧合和固執的堅持造就了此刻故事的樣貌。
小說通過細膩的筆觸和優美的文字,把哲學上的一些深刻問題,糅合在一起。
人生責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卻也是最真切實在的,解脫了負擔,人變得比空氣還輕,假作真時真亦假,一切将變得毫無意義。人生是要有一種信念的,在媚俗作态的王國裡,心靈的專政才是最高的統治。
書裡将人物歸類,“我們”全都需要有人注視,根據“我們”所追求的不同目光類型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公衆人物接受的大衆目光,二是熟知之人聚會的目光,三是所愛之人的目光,四是想象的目光。
書中所言的生命之輕,是在認識到生命相關的一切本身的無意義之後,對世俗生活采取的一種超然态度。而生命之重,則是從當下世俗道德與價值觀的角度出發,對社會普遍認知中的意義的固守。薩比娜代表了生命之輕式的人物,特蕾莎和弗蘭茨代表了生命之重式的人物,而托馬斯,則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那一端,逐漸走向世俗意義的愛與責任,在田園牧歌的歸宿中,回到了生命沉重的狀态。
生命之輕可以理解成兩層含義,第一種是形式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沉重的,因為沒有“永恒輪回”,每次選擇都是沉重的,不可複返的。第二種是内容上生命沒有背負起重量,這些重量可以是忠誠、家庭、責任等等,就會覺得生命之輕,但是真得體會生命之輕時,又覺得生活缺少意義,或者變得很消極。
生命之輕,在于認識到生命的一切本身并無意義之後,對一切的超然坦然處之的态度。生命之重,在于認可當下世俗道德觀和使命感,對内心非此不可信念的固守。
全書分七個部分介紹這個故事:輕與重,靈與肉,不解之詞,靈與肉,親與重,偉大的進軍,卡列甯的微笑,每個部分講的是不同的主人公。
書裡的三類人,也剛好說明了三種狀态。一類是薩比娜認識到的生命之輕,一類是特蕾莎和弗蘭茨認識到生命之重,而第三類浪子托馬斯,則是個混沌的狀态,不斷經曆,慢慢的被感化,從一個生命之輕走向了生命之重。
本書不僅僅講述了“三角戀”的故事,而是對于生命何去何從的思考,就像作者說的“世事都一樣,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謊言,背後是晦澀難懂的真相”。人生是場修行,作者沒有給出的答案,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所有的人都有着同樣的結局,所有的人和事最後都終歸虛空,世界不在乎我們發生過什麼,也不會記得發生過什麼。
一本常讀常新的書,期待下次和它重逢的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