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孔子,大家都可以想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句話,很簡單,也就是所謂的“一屋不掃 何以掃天下”。
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
很巧這跟一位名為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極為相近。馬斯洛認為,人生來就是善良的,有追求真、善、美的自我實現的超越傾向。人的需要由最簡單的生理需求,即吃喝拉撒,往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和自尊的需求,最後到自我實現的需求,一步一步實現。
衆所周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且孟子解釋“仁者,人也”和“人者,仁也”,這不也就說明了孔子提倡的也是人本善嗎?人本善,生而學為人,再齊家,一步一步做到自我實現。
雖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不盡正确,比如有時候我們可以餓着肚子去學習,但按孔子的遞進關系來看,有的人齊不了家也可治國,連錯誤點也都是那麼的相似。
耶克斯道德森理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時也印證了另一個心理學家的理論,也就是耶克斯道德森理論。耶克斯道德森理論闡述的是動機強度和目标難度、完成效率的關系,概括來說就是,當目标實現難度較低時,動機越強則越容易實現,而如果目标很宏遠,那動機中等或者稍微偏低一點,則更有可能會成功。
舉個例子,今天我打球回家,非常餓,剛好餐桌上放了一碗豆腐花,我非常心急地把它給一口喝完了,涼的豆腐花,吃起來非常爽。
第二天,我依然打球,還是昨天那麼餓,餐桌上也放了一碗豆腐花,我非常心急地又要把它一口喝完,可是吐出來了,因為是燙的。這就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很明顯,喝冷的豆腐花相對于和熱的燙的容易實現多了,如果還是那麼心急,肯定是吃不到的,我們需要慢慢來,需要沉澱,一步一步循環漸進。
而孔子給我們闡述的道理也是這樣,目标宏遠的時候需要沉澱,先“克禮複己”才能成為“仁人”,走路的時候不要總是仰望天空,要注意腳下,不然會掉坑裡,雖然事實證明,低着頭走路也會掉坑裡(看手機)。
詹姆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 自尊=成就/抱負,這也是解釋為什麼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能獲得的成就在某一個階段往往是一定的,倘若抱負過大,又不能得到相應的成就,人們的自尊難免會受挫,自信心降低,而自信跟成就感又是相互影響的,自信的人很容易有成就感,從而獲得更高的成就。這樣就會慢慢地接近更遠大的目标。
這其實也就是心理學裡邊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把一個大目标切分成若幹個小目标,這樣看起來會讓人感覺容易實現很多。整個人得到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會多很多。
所以說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話語往往能道出生活的真谛,雖然也許他并不自知。無論我們做什麼也要一步一步慢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