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浩然之氣,就是人内在的正氣,是善良之氣,睿智之氣,是正義之氣,是天地精華之正氣。
2
針對“個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趨于堕落的社會中保持天性中善良”這個問題,孟子的回答是: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3
對于孟子來說,一切後天的經驗和學習,都是為了去發現和發揚亦即自覺意識和保存,擴充自己先驗的善性,也就是所謂存善,認識自己,發現自身的德性。
4
孟子認為隻要我們努力保持四端之心,持續精進,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德性。聖人如此,凡人亦如此,人人都可以達到。隻要人人發展自己的本性,人皆可以成堯舜。
5
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而孟子說,心存善良,發展德性,是人成為人最首選也是最核心的目标。
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句話大家都知道,甚至熟讀于心,但它背後的含義卻是:在剝離與尋找的同時,我們要對自己所經曆的挫折人生有更高的認識。對此,馮友蘭認為哲學就是對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換句話來說,哲學就是剝離自己。我們欠缺什麼?我們錯過什麼?我們獲得什麼?我們要尋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剝離跳出俗世的同時,便是尋找。
7
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孟子通過這個思想告訴我們,當我們在現實世界得不到時,或者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時,我們最好把目光轉向自己内部,以反省與自我完善來達到人生的另一種活法。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了失敗和挫折,多數時候會把責任推給别人,這也是人類的天性。但孟子認為,我們應先從自身尋找原因。這就是自省。
8
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現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會生活中的經常出現的矛盾。比如一些人為了獲取自身利益,做出損害他人利益的事,雖然自己獲得了,但卻違背了道德的準則。
對于這個矛盾,孟子是如何理解的呢?他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教導我們,在盡量使物質享受達到一定水平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的同時,加強教育,加強人倫道德觀念的培養,使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能夠遵循道德規範。
孟子認為從長遠看,義更能帶給人利益和美好,而利卻不行,它隻能給我們短期的物質享受,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短視和低俗。
他曾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道義與功利,就像是天平的兩端,每個人衡量的尺度都不同。有的人為了利益,可以抛棄道義,喪失本心,認為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活着的目标。但有的人為守道義,甯死不屈,即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孟子看來,利為人所求,但若求得不義之财,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9
人生在世,什麼是立身的根本?什麼又是快樂的源泉?孟子認為隻有與人為善,才能真正進入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就為人處世的典範。我們的感情、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就要分清本末主次。而人與人相處需要找到穩定的模式,才能長期維持和諧的關系,這樣我們才會感到生命的樂趣。
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人際關系都處理不好,他與周圍的世界就是對立和沖突的,那何談快樂呢?
10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以待人,是對他人甚為苛刻。寬以律己,是放任自己的行為,無所顧忌。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是一種人格缺陷,是一個破壞人際關系的無形殺手,應時常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