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平時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曆。
我們在和朋友之間的交談一旦涉及到了某樣商品的時候,打開手機APP就會出現這樣商品的推廣消息。
很多人覺得這是手機APP在我們後台監聽我們的對話,以此用來推廣。
那麼事實的真相真的就是這樣嗎?
不一定。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的手機是如何“出賣”我們的。
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的移動設備那麼多,手機是如何确定我們的唯一性并選擇在合适的時間進行個性化的廣告推廣呢?
我們要确定設備唯一性。
說起設備唯一性呢,我們就涉及到了一個設備标識符。
畢竟,所有的廣告商基本依靠設備标識符來進行個性化投放。
首先就安卓設備而言的話
大家都知道手機有一個IMEI,簡稱移動設備識别碼。
這個碼理論上具有唯一性(但是可以通過root權限修改)
除了這個IMEI,還有一個WLAN Mac地址也是唯一的。
當然,電腦端網卡的Mac地址和這個是都是一個道理。
我們連接WiFi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它來确定聯網設備的地址。
不過呢,在Android6.0的時代,作為大佬的谷歌發現這個功能被濫用之後,為此添加了一下使用門檻:
應用必須擁有ACCESS_FINE_LOCATION 或ACCESS_COARSE_LOCATION 權限,才可以通過WiFi和藍牙進行掃描連接附近的設備。
不然返回的就隻有一串為02:00:00:00:00:00的常量值
除了這兩樣之外,我們還忘記了一樣最重要的東西
手機基本一年一換,可是我們的手機号呢?
手機的SIM卡序列号也是具有唯一性的,并且相比較前兩者而言對于普通用戶更加的重要。
我們平時在授權一個APP使用電話權限的時候,眼尖的用戶應該就可以發現這個權限。
它不僅包含了IMEI之類的基本信息,甚至還有直接獲取電話号碼的行為。
在黑馬測試中随便安裝一個簡單的音樂APP,其所涉及的權限就接近36個,其中涉及敏感信息權限6個。
另外還有Android ID這個容易被忽視的存在
Android ID是随着設備的第一次啟動時生成并保存的。
同樣的具有唯一性,當然理論上重置手機的時候這個ID會被重置。
我們安裝的應用通過分析這些數據,就可以确定一台設備的唯一性。
那麼說完安卓,難道iOS就很白了麼?
Emmm。。。
在這裡隻能說半斤八兩,畢竟大家都是要賺錢的嘛
iOS設備和安卓設備一樣,也有唯一标示。
首先從它的設備唯一識别碼開講,它的英文簡稱是UDID。
主要用在需要限制一台設備一個賬号的時候出現。
蘋果通過UDID連接蘋果ID賬戶方便下載購買應用,不過早期被開發者拿來收集用戶數據方便精準投放廣告。
在iOS5那個時代可以獲取到設備UDID,後來被蘋果禁止。
iOS5界面
而接下來的這個通用識别碼呢,簡稱UUID,也是通用唯一識别碼
這個UUID呢,和UDID大不不同,簡單的舉個例子來說明下。
我們平時在登錄App Store的時候,可以看見一些應用可以進行免費的試用。
那麼,如何防止我們通過卸載重裝的方式來無限試用呢?
靠的就是這個,安裝App的時候會生成一次UUID并保存在設備中。
如果我們對一款可以進行免費試用的APP進行卸載重裝的話,那麼的重裝後的App和之前的UUID還是一樣的。
同樣的我們想要恢複以前的購買記錄也可以依靠這個(不登陸賬戶的情況下進行恢複)
和所有的聯網設備一樣,iOS也有Mac,道理和上面的相差無幾在這裡就不做過多的闡述。
接下來我們談到的就是IDFA(iOS6新增)
這個玩意就是廣告标識符的簡稱,并且還是蘋果官方對外提供給各路廣告商的使用的。
一般情況下會按照我們使用的App來進行相關的廣告推送。
我們可以通過設置-隐私-廣告-打開限制廣告跟蹤。
話說令人值得欣慰的是蘋果的廣告服務并不支持在大中華區進行投放,當然像國内那一衆買廣告送手機的廠商就隻能無法無天了。
與IDFA相近的是IDFV
前面的IDFA是廣告标識符,而這個IDFV則是Vindor标識符,簡稱應用開發商标識符。
用戶對應用進行卸載重裝的時候這個值會被重置,它主要的用途是分析用戶在應用内的操作行為習慣等。
好了,以上便是現階段的兩種主流設備确定唯一性的方法。
那麼,确定唯一性之後加上我們給予的一些權限,通過這些上傳的數據開發商進行一個大緻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你的用戶畫像。
包括但不僅限于你的大概年齡段、個人愛好、消費習慣、消費能力、消費級别乃至消費欲望等等
接着就可以給你推送會讓你感興趣的産品(當然像并夕夕那種9塊9包郵的純屬博眼球)
咳咳,講了這麼多腦袋是不是有點混亂?
其實簡單的概括下來的話,也就幾句話的事情,我們安裝的App通過設備唯一性對我們做出标記
通過這些标記和應用上傳的數據得出我們大概屬于哪類人群然後投放對應的廣告。
如果你覺得我不給權限不就好咯?
不不不,首先就國内的App從一開始安裝的時候就會申請個遍。
不給?那你别用了。
更何況前段時間來自《自然》雜志中,佛蒙特大學的數據科學家公布了一項關于精準預測個人用戶社交媒體行為的研究。
研究表明無需查看個人資,隻需要對9位互關好友的推文數據進行分析,就可以精準預測用戶的社交行為。
怕不怕?
不僅如此,據TechCrunch報道。
Facebook在過去的三年中開始進行了一項付費收集用戶隐私的計劃,具體行為為向13歲到25歲之間的用戶每月支付20美元,以此來獲取他們手機和網絡活動的行為。
想不到吧?
為了獲取用戶最真實最全面的信息,科技公司已經開始主動的“花錢購買”了。
那麼獲取到這些信息之後又做什麼呢?
簡單的說可以用來更進一步分析用戶習慣,從而優化廣告投放模式,讓廣告的投放更加的智能
更加的“貼心”。
通常情況下,廣告主投放廣告的時候他們可以在後台,直接選擇投放人群的屬性,包括但不僅限于年齡、性别、學曆等等信息。
圖片來自百度廣告投放後台
以百度廣告投放為例。
它可以從用戶的搜索曆史、浏覽曆史來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而抖音也可以從用戶平時的浏覽習慣來對人群做出劃分。
例如一個長期喜歡看美女小視頻的人,算法根據平時的喜好繼續推廣更多的同類型視頻,而相關的廣告也可以靠這樣來吸引用戶的觀看。
如果有人注意的話,平台投放的相關廣告都是和自身所在的人群類型相符合的,像平時大家嘴裡的土味視頻平台就會有一些借貸類産品,以及一刀999級類的遊戲的推薦。
Emmm。。。
而大家說的為什麼我在某地方多看了一眼某商品,打開其他的App就可以收到同類的推廣呢?
你傻啊,大家都是穿一條褲子的好嘛,隻要不是死對頭,大家都是講究資源共享合作共赢。
你使用手機的行為習慣,你使用賬号的行為習慣,嗯,大家在後台一眼就能看見。
以上的種種原因,便是為什麼現在你的手機比你老婆還要懂你的原因。
科技公司根本不需要通過監聽麥克風來對你進行推廣,你平時的上網足迹就已經足夠了。
嗯,要知道,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