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其始祖是颛顼帝子孫造父。
據《姓纂》一書記載,造父本是周國駕車大夫,因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之亂,被周穆王賜封趙城為封地。造父便以封地之名作為家族之姓,并世代相傳。造父也成了趙氏的先祖。
春秋戰國時期,趙衰輔佐晉文公稱霸。趙衰的子孫自此成為晉國顯貴。到了春秋末期周威烈王時,趙氏家族的權勢地位進一步擴大,與同為公卿的魏、韓兩家瓜分晉國,自立為諸侯,便是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此後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國國力強盛,與其他六國并列為戰國七雄。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趙姓的地位和影響并無削減,秦漢之際一直是河北望族,族人弟子遍布天下。趙氏後人趙佗還在嶺南建立南越國。
公元960年,陳橋兵變,後周大将趙匡胤龍袍加身登上帝位,趙姓從此成了國姓。為了讨好宋太宗趙光義,吳越一個宗室公子在編寫《百家姓》時把趙姓放在第一位,趙姓便成為百家姓之首。
趙匡胤能夠黃袍加身,離不開一個人的謀劃,此人就是趙普。
趙普畫像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縣人。曾祖父是唐末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曾任澶州司馬;父親趙迥在五代時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司馬。
趙普是趙迥長子,雖出身官宦世家,前半生卻并不如意,為躲避戰亂随父親趙迥搬遷到常山,後又遷居洛陽,并在此結識了趙匡胤兄弟。
後周時,趙普先被節度使劉詞征辟為從事,後在趙匡胤軍中擔任張書記,自此跟随趙匡胤南征北戰,逐漸成為趙匡胤兄弟的心腹。
陳橋兵變,就是趙光義和趙普等人籌劃發動的。
趙匡胤成功上位後,趙普積極出謀劃策鞏固皇權,并暗示趙匡胤用“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方式收回武将兵權,為宋初中央集權的穩定做出了貢獻。
趙普雖然足智多謀,讀書卻不多。有一次趙匡胤問他:“愛卿呀,你為何把國家治理的這麼好?”趙普隻能尴尬地說:“我不過靠半部《論語》罷了。”
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沒有什麼金銀珠寶,隻有他活着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
這也是趙氏族人以“半部堂”為堂号的來曆。
趙姓是大姓,全國皆有分布,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陽、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風、新安、平原等11個郡望。堂号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鶴、孝思、萃渙、敬彜、創基等。
而以“半部堂”為堂号的趙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蘇、山東等地。其中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便是趙氏“半部堂”所在。全國政協主席趙樸初就出生于此。
趙樸初的故居在安慶市老城區,因為趙氏族中自趙文楷始,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四代都是翰林,因此趙樸初的故居也叫作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
大家還想了解哪些堂号故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