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黑斑病又名核桃細菌性黑斑病、核桃黑腐病。該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一般在4—8月發病,可反複多次侵染,病菌從皮孔或傷孔侵入,一般在高溫高濕的多雨季節發病嚴重。近年來在陝西省大荔縣段家鎮、高明鎮等主産區普遍發生,造成核桃幼果腐爛、落果。據2018年調查,大荔縣核桃黑斑病受害株率在40%以上,其中以香玲品種為重,受害株率在70%以上,受害果率在30%以上,清香核桃受害株率在20%左右,受害果率在20%左右,造成果實變黑,出仁率和含油量降低,嚴重影響核桃的産量和品質,因此,做好該病的防治宣傳工作至關重要。
(1)發病症狀
果實病斑初為黑褐色小斑點,後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黑色病斑。無明顯邊緣,周圍呈水漬狀暈圈(圖1)。發病時,病斑中央下陷、龜裂并變為灰白色,果實略現畸形。危害嚴重時,導緻全果迅速變黑腐爛,提早落果。幼果發病時,因其内果皮尚未硬化,病菌向裡擴展可使核仁腐爛。接近成熟的果實發病時,因核殼逐漸硬化,發病僅局限在外果皮,危害較輕。葉片染上病最先沿葉脈出現黑色小斑,後擴大成近圓形或多角形黑褐色病斑,外緣有半透明狀暈圈,多呈水漬狀(圖2)。後期病斑中央呈灰色或穿孔狀,嚴重時整個葉片發黑、變脆,殘缺不全。葉柄、嫩梢上的病斑長圓形或不規則形,黑褐色、稍凹陷,病斑繞枝幹一周,造成枯梢、落葉(圖3)。
圖1 果實受害症狀
圖2 葉片受害症狀
圖3 嫩梢受害症狀
(2)傳播途徑和發病原因
1)傳播途徑。黑斑病細菌在受害果實、枝梢、芽或莖的病斑上越冬,第二年細菌自病斑内溢出,借風雨和昆蟲傳到葉、果及嫩枝上,也可入侵花粉後借花粉傳播。黑斑病細菌可以從氣孔、皮孔、蜜腺、柱頭及各種傷口侵入。該病發生與雨水有密切的關系,在雨水多的年份發病較重,幹旱年份則發病較輕,黑斑病在雨後蔓延迅速。
2)侵染條件。黑斑病細菌傳染幼果的适溫為5~27℃,侵染葉片的适溫為4~30℃,潛育期在果實上需5~34天,在葉片上需8~18天,在田間條件下,一般隻需15天。核桃樹在開花期及展葉期最易感染細菌性黑斑病,此期溫度和濕度高或者雨水頻繁,均利于黑斑病的發生和流行,立秋前後高溫高濕也易引起該病爆發。果實感病率可在40%以上。同時核桃舉肢蛾與核桃長足象、橫溝象等在果實、葉片及嫩枝上取食或産卵造成的傷口,以及灼傷、雹傷都利于病菌的侵入。此外,果樹樹勢較弱、樹冠稠密、通風不良也易發生黑斑病。
(3)綜合防控措施
1)農業防治。①清園結合秋冬修剪徹底清園。核桃落葉後,及時徹底清掃果園中的落葉、雜草、爛果、僵果等,并集中帶出園外燒毀或結合施基肥埋入溝内。結合修剪,剪除或鋸掉病蟲枝、幹枯枝、幹腐病枝等,帶到園外集中燒毀,減少初侵染源。
②加強栽培管理留枝量不宜過多,及時疏除徒長枝、過密枝、病蟲枝,降低果園密度,改善果園和樹冠内的通風透光條件。
③選用抗病品種如禮品2号,清香,豐輝,陝核1号,遼核等。
④合理采收果實采收時盡量少采用棍棒敲擊法,避免損傷枝條,減少傷口,從而減少病菌侵染的機會。
2)化學防治。發芽前噴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消滅越冬病菌。生長期噴1~3次1∶0.5∶200半量式波爾多液、農用鍊黴素、中生菌素、春雷黴素等治療細菌性病害的藥劑,在雌花開放前、開放後及幼果期各噴1次。
5月下旬至7月上旬噴施25%(質量分數,後同)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滅幼脲3号懸浮劑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每隔10~15天噴施一次,防治核桃舉肢蛾,減少蟲蛀果,減輕病害的發生。5—6月發病後,用甲基托布津 四黴素或甲基托布津 農用鍊黴素或春雷黴素、辛菌胺、噻菌銅等藥劑交互用藥,對葉背、葉面、新梢、枝幹仔細噴霧,防治效果良好。
8—9月果實采收後,如遇連陰雨天氣,雨過天晴後,用治療細菌性病害的藥劑加葉面肥消滅病菌,降低病菌基數,保護葉片,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
文章來源果農之友雜志,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