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時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句詞了。節選自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最後幾句。
這首詞原本是中秋節時蘇轼為思念弟弟而作。他那真摯的情感遙寄于寥寥幾句詞中,讓人動容。一幅兄弟情深的親情畫面躍然紙上。
我們之所以喜歡讀賞古詩詞,大多是因為詩人們營造的意境,讓我們在其中找到了共鳴點。也是詩人的情感勾起了我們自己心中那本就存在的思想感情。
雖然所處時代背景不同,時空不同,但是情感是共通的。比如對親人的牽挂,朋友的關懷,戀人的思念。
蘇轼在中秋節這個團圓的日子牽挂遠處的弟弟。那我們可能是對遠在故鄉媽媽的思念,或者對異地摯友的挂念。
同一首詩詞,不同的人來讀,帶入不同的心境。這時候詩詞本身仿佛成為一個載體,在每個人的情境裡把它延伸,升華。
十個人同時讀同一首詩詞,腦海裡就可能浮現十個不同的場景。寄托的情感也不一樣,但它卻能表達我們共同的心聲。這就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我常常用這首詞來表達藏在心中的牽挂和思念。不管是節日,還是日常,不論親人還是朋友。
都會遙寄對他們的思念和祝福,希望遠在天邊卻近在心裡的人們幸福安康。
擡頭看看挂在同一片天空的月亮,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頭上頂着同一輪明月,隻是我們在不同的地方看而已。
能在同一個時空,仰望到同一輪明月,對于我就是一種安慰。說明我們都還好好的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
我在異地生活多年,"每逢佳節倍思親",已經成為一種常态。那句老掉牙的唐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點都不誇張,隻有這種經曆的人才有體會。
故鄉在心裡已經成為一種符号,或者是一個親人,或者是一個老朋友。或者是一個難忘的場景。
我常常站在窗戶邊,遙望天空,尋找心中那輪明月。
它漸漸幻化成母親為我做飯時忙碌的身影。飯桌上熱騰騰的飯菜,等着我來品嘗。
一會兒又變成耳邊的千叮咛,萬囑咐。要照顧好自己。有時候有個人能唠叨你,也是一種幸福。
如果擁有的時候嫌啰嗦,失去的時候就有多後悔。所以每次我都會耐煩的傾聽,那些你不屑的家長裡短,那些你不以為然的瑣事。
年紀大了,身體也沒那麼好了,每次打電話的結束語都是保重身體。遠嫁的孩子心中都有那份無奈,不能在身邊端茶遞水。隻有盡言語來安慰。
母親是個愛學習的人,一把年紀了,求知欲望還很強烈。還喜歡看點書,包裡還經常有筆頭。
她經常說外公教了一輩子的書,教過無數學生,卻沒有讓自己的女兒讀多少書。就因為她是個女孩子。
她對自己的一生是不滿意的,有要求的。有時候我會安慰她說,你很棒了,一看你身上就有外公的基因愛學習。
母親還是個基督教徒,幾年前送給我一本嶄新的聖經,讓我讀一讀。對我有好處。
嗯,我應付着答應着好。這麼多年來我 看過很多本别的書,但卻沒看完聖經。
我知道這隻是她的一種精神寄托,她期望借助基督教中的神來保佑我還有我的全家人。每次電話都會說感謝神保佑你們全家。對宗教信仰我沒有看法,她喜歡就好。她覺得可以教人與人為善,充實就好。
我隻有盡最大的努力将自己的生活過好,不讓老人家操心,牽腸挂肚,也是一種好的安慰吧。
就算生活中偶有不如意,我也不會怨天尤人。生活是自己的,你有權利将它染成你喜歡的顔色。
母親這個溫暖的字眼,給予我很多鼓勵,讓我有勇氣抵禦生活中遇到的風雨坎坷,戰勝自己。
我多數時候隻能遙寄對她的關懷和祝福。
心中祈願她老人家: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