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舊時零食鋪?舊時雜貨鋪的老味道何 湧 泉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回憶舊時零食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回憶舊時零食鋪
舊時雜貨鋪的老味道
何 湧 泉
上世紀50年代合作化以前,雜貨鋪遍及街頭巷尾。雜貨鋪啥樣?大些的像《林家鋪子》裡的鋪子,小些的像《孔乙己》裡的鹹亨酒店,以小的居多,一般都是前店後宅
雜貨鋪和現在社區裡的小賣店區别在于:小賣店是“貨走窗口”,雜貨鋪再小也要請顧客進門兒。雜貨鋪和現在小超市的區别在于:後者是顧客自選,收款機結算收款,分毛不差,前者是買賣手遞手,純“手工的”,還可以抹零。這就像挂面和手擀面,相比之下,那味道就不一樣了。
雜貨鋪首先是“五味雜陳”。那時雜貨鋪賣的是油鹽醬醋、煙茶糖酒、針頭線腦、筆墨紙張……絕大部分都是散裝的,味道自然濃。醬油、老醋、鹹菜疙瘩、海鹽、幹貨、鹹魚、海帶等都是裝在大木桶或大笸籮裡。買醬油醋那叫打醬油、打醋。掌櫃的用半斤或一斤的“提”舀出來,用漏鬥灌進瓶子裡,每每還要再舀一次添上一點,優惠一下,顧客就很心滿意足。日積月累老鋪子的老味兒就像老茶壺裡的茶山茶垢,醇厚溫潤。進了老鋪子就聞到了廚房鍋頭竈腦的“家味兒”。
雜貨鋪冬天要燒爐子取暖。鐵爐子裡爐火通紅,爐子上總是坐着一個洋鐵壺,壺肚子裡嘶嘶地呢喃,壺嘴哈着熱氣。周圍或站或坐着一圈老頭閑漢,天南地北地講古論今,掌櫃的時不常也侃上兩句。有人買油茶面兒喝,掌櫃的立馬用壺裡的開水沖好,聞着又香又甜,勾人饞涎。有時酒友相遇,買2毛錢的小燒對飲,或用幾粒花生米下酒,或就着“閑話淡話”幹拉兒。外面冰天雪地,小鋪子裡是融融的暖味。
光顧雜貨鋪的都是左鄰右舍,這裡成了鄰居們的“會館”。那時沒有什麼休閑場所,家家老漢老妪都“蝸居”,夏天在大院兒裡聚,冬天或陰雨天就聚到鋪子裡來。有時候居民組的通知也貼到鋪子裡的牆上。櫃台上大都有兩件别樣的東西:一是“文物級”的大算盤,一是藍布面豎紅格的賬本。鄰居大多是草根族,經常錢不湊手,就賒賬。賬欠多了掌櫃的就翻着賬本,扒拉着算盤,唱着發生的日期、每筆貨物、欠款,跟你對賬,實則催賬。賒賬的有了錢也及時還錢清賬。還了賬,掌櫃的還給“回扣”,你要是帶着小孩子去,掌櫃的就從大玻璃罐子裡摸出一塊“毛八瑟”雜瓣糖給孩子,不帶孩子就敬支“握手”香煙,還錢者就覺着有面子,以後還要好借好還。鋪子裡總有暖暖的人情味。
小時候我家附近有個雜貨鋪,據說是傳了三代的老鋪子。店主是個山東胖老頭,性情豪爽義氣,樂善好施。每天不管生意咋樣,他總是高聲大嗓,笑聲不斷。做買賣童叟不欺,貨真價實,還經常做善事。逢年過節打發老伴、孩子給附近的孤寡老人送餃子、元宵、粽子、月餅。顧客有管他叫大哥的、叫大叔的、叫爺爺的,老少三輩都覺得他可親可敬。有一年伏天陰雨連綿,雜貨鋪屋頂漏雨要坍塌,附近的老街坊們都來主動幫助轉移貨物,雨後幫着修房子,買賣之間和諧融洽。那時候沒有現在這種“海陸空”地毯式轟炸的廣告,沒有真提價、假打折的宰人促銷,沒有以次充好坑害顧客的僞劣商品……那時候做生意真是商有商德,人有人味。
201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