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陪伴也抵不過一份早餐?教育的目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反對孩子,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再好的陪伴也抵不過一份早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再好的陪伴也抵不過一份早餐
教育的目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反對孩子
小希上高中後,一天中跟媽媽關系最緊張的時間段,就是早飯時間。雖然,她知道,媽媽每天5點半鐘就起來做手擀面,或者一大早出門,非要搶回第一籠湯包有多麼不容易,但疲勞又缺覺的她,聞到桌上油膩的氣味,看到混沌不堪的水果奶昔,就覺得胃裡頂得慌。她多次煩躁抗議說,她不想喝奶昔,媽媽竟然用羊奶來做奶昔,腥膻得很。
媽媽反駁說:“你學9門功課,需要營養,羊奶比牛奶更容易消化,維生素A和煙酸也更高。媽媽難道還會害你?”
小希閉住氣,皺着眉,一口氣喝完奶昔,媽媽已經将維生素藥丸和安神補腦口服液遞了過來,沒錯,這也是媽媽準備的愛心早飯的一部分,要是小希不肯喝下口服液,那麼,明天的奶昔就能喝出古怪的中藥味兒。
偶爾,媽媽準許她與全家人一起喝豆漿,但她的碗裡要另加一勺蛋白粉。小希6歲的妹妹一直對那個“姐姐專享”的淺藍罐兒特别感興趣,有一天,趁着媽媽背過身去,小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将豆漿碗中尚未融化的蛋白粉舀入妹妹的碗中,妹妹嘗了,吐舌頭說:“有點澀,就像牆皮掉進了碗裡。”
小希生長在一個普通家庭,媽媽是私企的會計,爸爸做廚師,一部分收入還要寄回鄉下老家,替小希的爺爺治腿,贍養小希高壽93歲的祖奶奶。一家人的早飯,除了媽媽自己打的豆漿配燒餅,媽媽也會自做大麥粥,搭配煮雞蛋和腌黃瓜。
大麥粥是隔夜飯做的,媽媽先把剩飯加水煮滾,待米粒略微開花後,将大麥粉糊糊攪動注入。最後,媽媽将少許食用堿撒在粥中,頃刻之間,大麥的香氣升騰起來,粥變成了藕粉般半透明的淺褐色調。小希見了懇求:“我能不能也喝大麥粥?”
媽媽說:“不行,你已經到了決定一生成敗的關鍵階段,早飯哪能糊弄?”
小希頂嘴:“妹妹馬上就要上一年級,她就能糊弄?輸在起跑線上怎麼辦?我爸在竈台上站10個小時,他就能糊弄?我家祖奶奶喝大麥粥活到93歲,還能洗衣做飯,能糊弄成這樣,我也就滿意了……”
媽媽氣急敗壞地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你還有一年不到就高考了!”
被媽媽這一嗆,奮力吃下兩個小籠湯包的小希忽然吐了。媽媽不知所措地站在旁邊,拍着她的背,問她要不要請假。不知為什麼,小希委屈得哭了起來,一面哭,一面慌慌張張換了一身幹淨校服。說來也怪,一哭出來,她就好過多了,此時,被命令被催促,被以愛的名義控制的生活終于裂開了一條小口子,那些情緒的洪水流了出來,那座深藏在小希心中的水庫,那座被“媽媽這樣無微不至,萬一我考差了,對得起誰”這樣的念頭拱高了水位的水庫,随着她的哭泣洩了洪,裡外的壓差降低了。
時間緊張,小希吐完後,沒顧得上吃早飯就出門上學去了。整個上午,媽媽心裡都很不安,班主任發微信安慰她:小希沒有低血糖,也沒有面色蒼白,她第三節課吃了同學給的一塊巧克力,體育課上的百米跑跑了16秒5。
媽媽記起來了,上次喝了羊奶昔,小希的百米測試成績才跑了17秒2,差點沒及格。
媽媽輕輕地吐了一口氣。她開始反思:也許,充滿愛意的早餐,與吃什麼沒有必然的聯系,反而與早餐桌上的氣氛有關聯?媽媽想起25年前,自己騎車每天往返20公裡讀高中時,不是天天喝了竈台上晾好的大麥粥就出了門?粥結出了一層稠厚的粥衣,喝粥時,那層粥衣就粘在嘴唇上,發困的眉眼,怠惰的腸胃,忽然都得到了撫慰與治愈。
媽媽終于意識到,教育的目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反對孩子。小希每天都在早飯桌上跟自己對着幹,導緻自己也焦慮得甲狀腺指标升高。其實,當家長覺察到孩子非要跟你對着幹的時候,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如果放棄控制孩子,我在害怕什麼?當孩子據理反駁的時候,我為什麼無法平靜?這些小事,包括早飯是否需要十全大補,真的值得我不依不饒嗎?
孩子在青春期開始後,自主意識的增長,令她成為另一個人。她不再是父母貫徹自身意志的“附屬品”。唯有她能感覺到,自己在大方向與細節上都能主宰自己生活,沒有怨尤的親子關系,方能成立。(明前茶)
來源: 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