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今年幾号可以入伏天
今年幾号可以入伏天
更新时间:2024-10-01 00:14:40

今年幾号可以入伏天?最近,天氣熱得很不友好,不論在室内還是室外,最大的感受就是——悶熱,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今年幾号可以入伏天?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今年幾号可以入伏天(今年的入伏時間表來了)1

今年幾号可以入伏天

最近,天氣熱得很不友好,不論在室内還是室外,最大的感受就是——悶熱!

不少人感慨,這還沒到“三伏”呢,就這麼難熬,到了三伏可怎麼辦?

沒錯!今年這個“三伏”确實不會太好過,因為——它有40天!

“三伏”是怎麼算出來的?

衆所周知,“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

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說的就是三伏天起于夏至來臨後的第三個“庚日”。

“庚”指的是天幹數字,一般每十天就會出現一個“庚日”。

入伏後,我們經曆的第一個10天叫做初伏(也叫頭伏),而後,我們将進入中伏(也叫二伏)。

而立秋節氣過後的第一個庚日則稱為末伏(也叫三伏),總體叫“三伏”。

所以說,2021年“三伏”時間表如下: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為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為2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為10天。

小貼士

一般來說,初伏與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時間則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間一共有幾個庚日來決定:有四個庚日則中伏到末伏間隔為10天,有五個庚日則間隔為20天。

今年就恰逢20天的中伏,這也是從2015年起,連續第7年的加長版三伏天了。

衆所周知,三伏天過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體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等生病之後再去治病,而是學會防病。

所以,想要身體好,三伏重在“防”和“養”!

防三邪

防寒

夏季雖然天氣熱,但受到冰箱、空調等現代化家電的影響,我們所食所處都與寒涼脫離不了關系。

長此以往,人體容易出現中氣内虛,風寒易趁虛侵襲導緻疾病,因此,大家應該尤為當心。

一是頸椎防涼:頸椎對着空調吹,周圍的軟組織會産生病變,形成肌肉和皮下組織的慢性炎症,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後背酸痛等後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給心髒造成負擔,每次隻喝100~150毫升即可,不要貪涼。

三是腸胃防涼:夏季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大家平時要注意護好腹部,不穿露臍裝、不打赤膊,防止“風邪”進入體内,傷及髒腑。

防暑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于夏季。

中醫認為,夏季暑氣盛行,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緻體液減少,如果不及時補充津液,會出現高熱、煩躁、頭暈、頭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壓下降。

中暑者多為高溫環境中工作的戶外工作者,身體素質較差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

因此,大家平時在戶外活動時要避免太陽直接暴曬,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傷皮膚,也容易中暑。

中午12點到下午3點是最容易中暑的時間段,盡量減少外出。及時補水,少量多次,加強房間通風、降溫。

防濕

夏季雨水多,濕氣較盛,身體容易被濕邪趁虛而入。

如果此時再過食生冷寒涼,容易造成脾失健運,最後導緻濕氣内生。

濕氣在體内滞留時間太久,往往會出現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濕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誘發關節炎等健康問題。

因此,三伏天裡大家要保持居住環境幹燥通風,可以使用空調除濕模式或除濕機以祛除濕氣,出行時也盡量避免淋浴。

另外,要注意飲食清淡,不要過食寒涼或肥甘厚味之品。

養一養

中醫界強調“天人合一”理論,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生物的陽氣,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三伏天氣溫最高,自然界的陽氣也最旺盛,同時人體的陽氣也最充沛。

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溫補陽氣,驅散寒邪。

對于普通人來說,大家可以通過适當鍛煉來鼓舞陽氣的生發、增加汗液的排洩,以帶動體内滞留的寒氣發出體表,增強體質。

但要注意,運動不要“過汗”,否則會損傷身體機能。

對于寒濕體質,或是素有脾胃虛寒的人,則可嘗試“食補”。

其中,“吃羊肉”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堪稱能吃到肚子裡的“三伏貼”。

中醫認為,羊肉具有補虛祛寒、溫補氣血、益腎補衰、開胃健身、助元益精的功效。

對于因虛寒而導緻的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産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一切虛寒類病證,均有很好的療效。

不過,伏天的羊肉,不要紅燒、煎炸和燒烤。

比較推薦的食用方法就是熬制成香濃的羊肉湯,可以在裡面放少許冬瓜,中和一下燥熱之性。

直接喝湯吃肉,或者煮面食用皆可,吃完出一身汗,痛快地排一排濕氣,身體會輕松很多。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醫生“蓋章”的寒濕體質可以這麼吃,對于正常人來說,本身怕熱,這麼吃更容易上火。

吃一吃

三伏天濕氣極盛,濕性重濁,易與熱結而濕熱交蒸,濕遏熱伏,汗液難以蒸發、排洩。

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四肢發軟、胸悶、食欲不振。

且濕熱下注,可緻腸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時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有營養、易消化、忌生冷油膩。

三伏天的中醫食療文化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在食補時,以下幾點十分有益。

瓜菜清熱

冬瓜、黃瓜、苦瓜、山藥、芹菜等都是清熱祛濕佳品。黃瓜生吃最好,苦瓜是體熱者最好的選擇,炒冬瓜籽可以祛濕,把西瓜皮洗淨炒菜吃也能清熱,薏米紅豆可達到良好的祛濕效果。

酸能生津

流汗過多可耗氣傷陰。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預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強食欲,幫助消化。

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檸檬、烏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蘿、芒果、猕猴桃等。

多食魚類

各種魚不僅營養豐富,而且也有其自身側重的養生功能。如鲫魚湯祛濕,常見的草魚有暖胃明目之效;鲈魚則能補益肝腎,無腥味,紅燒、清蒸、炖湯均可。

多食豆類

宋代醫著《朱氏集驗方》載有“三豆湯”之方,即綠豆、赤小豆和黑豆。綠豆、赤小豆清熱、解暑、利濕,黑豆健脾補腎。

“三豆湯”取上述三種豆類各20克,洗淨浸泡1小時後,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慢煮1小時,豆子開花後也可放入适量的冰糖(繼續煮5分鐘即可),可一周喝兩次。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