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反駁我,聽我講個故事:有個人向他的朋友叙述出去探險的奇怪經曆,他找一個絕好的地方,搭了個帳篷後就出動了。他先往北走3公裡,接下來往東走了3公裡,饑寒交迫就準備回休息點,又向南走3公裡,正好回到出發點的帳篷。朋友說他吹牛,給他畫了一個示意圖,這樣走是不可能走回出發點的,他卻堅持說沒有撒謊。他的朋友深思了一會,相信他,并祝福了他。你相信他嗎?
他這次是去南極探險,而他搭帳篷的地點正好是南極點。因此他向北、往東、往南三次是可以回到原來的起點的,他走的路線正好構成每條邊為3公裡的三角形。我們來看看這個三角形,把起點記為O,另外兩次轉向的點分别記為A、B,A點由正北轉向正東,是直角,B點由正東轉向正南,也是直角,不管角O是多少度,這此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兩直角。
南極附近經緯線
這不是詭辯,而是我們生活在球面上。我們中學所學的平面幾何建立在地球上理論上并不存在的平面上,在上帝的視角,真正适用于地球曲面上的幾何是黎曼幾何。
我們中學所學的平面幾何,又稱歐氏幾何,是在5個公理的基礎上邏輯演繹而得。這5個公理的前4條(任意一點到另外任意一點可以畫直線、一條有限線段可以繼續延長、以任意點為心及任意的距離可以畫圓、凡直角都彼此相等)确實看起來确實顯然,而第五條(過直線外一點,能且隻能做一條直線與已經直線平行)看起來就不如前4條那麼顯而易見了。歐幾裡德後的幾千年時間裡,無數的數學家嘗試通過前4條來證明得到第5條而不得。有些數學家就嘗試用反證法:我假設過直線外一點可以作不止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是不是能推出一些矛盾,結果發現邏輯上一點問題也沒有,十九世紀,羅巴切夫斯基由此創立羅氏幾何。裡面的一些“奇談怪論”諸如:過直線外一點可以作無數條平行線,三角形内角和小于兩直角等“謬論”深深刺激了數學界,當時已經貴為喀山大學校長的他受到無數的攻擊。就是當時的數學泰鬥高斯,其實在他之前已經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因為害怕激起學術界的不滿和社會的反地,不敢公開自己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不敢出來為他說句話,羅巴切夫斯基後面被免了喀山大學校長一職,郁郁而終。
但還有不怕死的後來者,那就是黎曼。他從第五公理的另外一個角度出發:過直線外一點不能做直線的平行線!他在這公理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導,也建立了一套邏輯上完全沒有問題的幾何公理體系,當然也有一些看起來非常奇怪的“謬論”:直線可以無限延長,但總長度是有限的;三角形内角和大于兩個直角等。
歐氏幾何、黎曼幾何、羅氏幾何空間
黎曼系統完善的非歐幾何在60年後才發現它的巨大應用。1905年愛因斯坦發現了狹義相對論,在此之後,為了把引力場幾何化,将引力場與時空結構聯結起來,愛因斯坦開始建立廣義相對論。他需要尋求一種可以描述廣義相對論的幾何結構,但對于數學他并不像物理那樣有深入了解,幸運的是他擁有一位數學家朋友,從朋友處愛因斯坦得知,自己打開廣義相對論大門的鑰匙竟然在60多年前就已經由黎曼創造。愛因斯坦經過兩年多鑽研黎曼幾何,由此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以及質能公式E=mc^2。
因為黎曼幾何正是描述在曲面上的物理形态,正是大尺度宇宙或者微觀世界的時空形态,霍金有本書就叫《果殼中的宇宙》。怎麼理解黎曼幾何在球面上的模型呢,可以把直線相當于球面上的赤道線,赤道外的任一點作一個大圓(半徑為地球半徑的圓),都會與赤道圓相交,相當于黎曼幾何中直線外任一點不存在與直線平行的直線。羅氏幾何空間的現實模型相當于上圖上的馬鞍形曲線,直線相當于截面曲線,過直線外一點還是可以作無數個截圖與曲線不相交的。
回到最前面的問題,理論上我們在地球上畫的線你認為再直,因為地球是一個球體,也是沿球面有個弧度的,在宏觀上是在曲面上,因此地球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都大于兩個直角。在我平常生活的尺度上,我們還是以歐氏幾何的平面上進行,但在航天航空的尺度上,就需要按照黎曼幾何的曲面空間理論進行運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