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當最初的激情退卻,婚姻便由愛情轉為了親情,很多女人在結婚幾十年後,早就潛意識把老公當成親人,甚至很多中年女性再婚,也是奔着找“親人”去的。
由此可見,女人對情感的重視程度,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女人,再冷酷再無情,也無法長期忍受一段“隔膜”的婚姻。
很多女人都會珍惜當下這份來之不易的感情,特别感謝對方能給自己一個新的家,所以拼盡全力對老公好。
可是,把對方變成親人,自己就有絕對的安全感了嗎?
趙阿姨56歲了,她的第一場婚姻很不幸福,幾十年夫妻經常争吵指責,互相不能理解,如今已和和前夫離婚,單身了幾年,但是趙阿姨忍受不了一個人的日子,她覺得一個人的生活讓自己毫無價值,婚姻才能給她帶來真正的歸宿感。
所以,趙阿姨開始和别的男人相親,她不求對方多麼愛自己,隻求對方把自己當家人親人一樣對待,客客氣氣就完了。
後來,趙阿姨在打麻将的過程中何先生,何先生今年62歲,有車有房,條件相當不錯。
認識不久之後他就和趙阿姨表白了,他承諾會在餘生對趙女士好,保證把趙阿姨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這讓趙阿姨很感動,很快就和對方領證了。
然而事情的發展并沒有那麼簡單,剛開始夫妻倆的生活還很正常,但是過了一個月,何先生就把婆婆接到家裡住了。婆婆已經82歲,身體很差,基本隻能坐輪椅。
婆婆之前都有固定的保姆照顧,可是如今有趙阿姨在,何先生就沒請保姆了,并且随着時間的演變,趙阿姨好像逐漸代替了保姆的位置。
婆婆經常半夜吵醒趙阿姨,脾氣特别差,趙阿姨累死累活都地伺候,每天都覺得頭暈,不知不覺,她竟然整個人消瘦了20斤。
本以為何先生會心疼自己,主動幫自己,結果沒想到對方一副事無關己的态度,像個冷血動物。
這就是何先生口中的親人對待,當你們建立了所謂的親人關系,就會無視你的家庭付出,覺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并且,當你做得不好的時候,他們還會挑三揀四,一再抱怨。
人性的弱點根植于此。
老人找老伴的目的無非一個,找個人搭夥過日子,自然不會對對方有太多要求。而這種搭夥過日子的婚姻,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功能性婚姻”。
在日常生活中,你能見到這樣的夫妻, 他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互相友好協商,沒事情的時候不會過多打擾對方, 他們不像普通夫妻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相反,他們沒有任何利益沖突和矛盾,所有事都可以坐下來好好商量。
沒有互相怨怼,沒有指責,相處起來非常和諧融洽。
在孩子面前,他們也會和和氣氣地溝通,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在外人眼中,這簡直是最圓滿最和諧的家庭,但是隻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的婚姻是多麼冰涼和沉悶。
這就是功能性婚姻的典型特征,找父母“功能”、金錢“功能”,或者直接“搭夥過日子”。反正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婚。
因為不夠相愛,相處中就過分理智,兩人有什麼心事也隻是各自憋着,天大的事情壓下來也隻是自己扛起來,而不會對對方抱有任何期待,自然也不會有埋怨。
開心的時候,沒有分享欲;難過的時候,也不會想要與對方傾訴。自己做了一大桌子菜,也不會過度期待對方的認可,隻是自己默默地、津津有味的吃飯,吃不完放在冰箱裡第二天再吃。
功能性的婚姻,更像是一個人在過日子。
許多女人受不了這樣 的日子,當初她們基于缺乏安全,缺愛,選擇了“功能性婚姻”,如今卻期待恢複到正常婚姻當中,于是她們開始對對方有過高的期待,漸漸失望,然後開始無理取鬧,撒潑——她們不要丈夫的客客氣氣了,她們要丈夫真正在意自己,把自己當親人一樣對待。
可是親人都是由愛人轉換過來的 ,沒有十足的愛,哪有百分百的包容。
對方無動于衷,怎麼辦,你開始事事指責,期望去改變對方,一旦老公沒有按照自己意願來,自己就無理取鬧。
歸根到底,還是把對方當成親人了,隻有親人才會無條件包容自己,你在父母面前無理取鬧可以,因為父母永遠不會抛棄自己,可是在丈夫面前不行。
真正聰明的女人知道,在這樣的婚姻中,把對方當成親人會變成滅頂之災,既然缺乏愛的流通,彼此疏遠,缺乏情感溝通交流,就必然存在一定邊界感和距離感,而把老公當親人這件事,就是在嘗試打破這層邊界感。
新的邊界線的植入,必然需要雙方共同做出努力,而不是一方的“無理取鬧”。
并且,就算是基于愛而結合的婚姻,也不建議把老公處成親人。
基于人性的弱點,親人的身份會讓對方得寸進尺,不懂得珍惜。
并且,如果你把老公當作親人,你們的婚姻生活也會越來越無趣,親人的關系就是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情調,也不知道什麼是浪漫。
而保持愛人關系則不一樣,愛人之間永遠存在浪漫和儀式感。
時不時地給老公創造驚喜,送他夢寐以求的小禮物等等。這些都是浪漫的,充滿情調的生活,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浪漫的,對妻子好的男人,其實都是女人培養出來的。
所以,女人把老公當親人,對老公萬般好,渴望得到老公的回報,不如先學會愛自己,理清自己的需求,自然不會對對方有過高期待,也會順理成章建立和諧良好的婚姻關系。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