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藍字為鍊接)我們分析了儒法之争的本質,簡單來說早期儒家脫胎于周禮,天然維護分封制。
到了戰國時期法家為了更高效地進行戰争動員開始推行郡縣制,與儒家産生激烈沖突。
郡縣制
為了改造舊世界,法家與儒家進行了非常徹底地切割,甚至通過人性本惡論将德治全盤否定。
矯枉過正下變法最成功的秦國很快道德淪喪,以至于滅亡前夕根本沒人願意為大秦而戰。
一、秦末亂局
古往今來所有帝國在治理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國祚長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容錯率。
如果天下人心歸附,大家認同你的合法性,即便你辦錯了事也有很大的回旋空間去糾正。
反之,即便外表看起來很強大,地方上隻要出點小亂子全局都可能轟然崩塌。
正如上篇文章所講,秦國後期已經淪為零道德社會,秦人對秦國命運毫不在乎。
甚至于劉邦大軍開進鹹陽後,你還能找到大量秦人參加漢軍的記錄。
這是大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但是既然有根本原因,肯定也有直接原因和推動因素。
始皇帝剛剛過世,成體系、有組織、很能打的叛軍就一茬茬往外冒,這是不正常的!
秦國體系賴以構建的基礎《商君書》中用大量篇幅闡述了弱民之道。
當時民間别說是組建武裝,就連遊俠、辦私學、私藏武器都是違法的。
朝廷甚至不允許家族存在,兒子成年後必須和爹分家。《史記》中明确記載: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商鞅變法經過數代人實踐檢驗,律令細密嚴酷,官僚體系成熟,以此推論民間應當一盤散沙隻聽命于朝廷才對。
你說“天下苦秦久矣”,按常理首先應該出現無組織、無紀律的盜賊。
然後演變成像漢朝末年黃巾軍這樣的大型叛亂,給予朝廷緻命打擊。
最後秩序崩潰,在殘酷的淘汰中組織能力比較高的各路豪傑脫穎而出,逐鹿中原或長期對峙。
後世漢、隋、唐、元等等對民間管制相對寬松的王朝差不多都是這個路徑。
那麼秦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剛剛收拾完陳勝、吳廣,連個過渡都沒有,劉邦、項羽這種滿級号就跳出來了?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再次将目光轉向商鞅變法和儒法鬥争。
法家不但在德治教化方面存在缺陷,早期郡縣制在實操中也并非完美無缺。
二、基層結構
郡制和縣制誕生普及于春秋戰國,屬于鐵犁牛耕普及後,生産力提高出現的産物。
當時無主荒地非常多,有了高效耕種方式後民衆紛紛将井田制下要交稅的土地抛荒,跑到外面去種地。
各諸侯國慢慢發現稅收不上來了,民間又富得流油。
于是君主幹脆繞過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士等貴族,設立郡縣對平民進行直接管轄。
這個問題之前的文章(藍字為鍊接)已經講過了,不多贅述。
為了富國強兵,法家的手段就是推行全面郡縣制,充分調動平民階層的力量投入戰争。
舊貴族反對?還打出儒家招牌維護分封制、宗法制?這些腐朽事物都要被徹底掃除!
商鞅變法中類似于統一度量衡、獎勵耕戰、廢除舊貴族特權等等内容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但是“全面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許多人都會覺得莫名其妙。
實際上這才是秦國變法中最核心的内容!
史料記載,秦國多為五口之家
商鞅變法乃至于法家反對誰?分封制下卿大夫、士等盤根錯節的舊貴族。
這些舊貴族存在的基礎是什麼?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制。
如果進行簡單類比,法家設計的社會大緻和今天北、上、廣、深大城市差不多。
人們以小家庭為單位,夫妻帶着娃,等娃長大結婚後就分家住。
不同家庭是很少有交集的,同一個小區大家防盜門一關各過各的日子。
立足于周禮和分封制的儒家社會則與之相反,具體可以參考南方一些宗族意識很強的地區。
大家抱團生活,同個宗族内人情往來,互相幫助,德高望重的前輩說話很管用。
從某種程度講,法家是反宗族的,商鞅是徹底摧毀宗族的第一人。
現存宗祠
你把宗族幹掉了,地方怎麼管?秦國的做法是任用官吏從鹹陽管到農村。
後世王朝通常奉行“皇權不下鄉”,秦朝反其道而行之。《史記》記載劉邦:
“試為吏,為泗水亭長。”
夏侯嬰曾經:
“試補縣吏。”
後來大名鼎鼎的蕭何也參加過秦朝村官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錄用為泗水卒吏。
是不是覺得這套模式特别先進?秦朝原來也曾經達到過如此高度!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好像确實是這麼回事,但看曆史你必須要回到當時的環境中才能得出正确結論。
當今很多人是非常不喜歡和所謂的親戚往來的,又是人情又是幫忙特别麻煩。
逢年過節的,見面就問你對象、工作、成績,評頭論足讓人非常不适。
這已經是儒家所剩不多的殘餘力量了,真正古代原版生活,作為小輩的年輕人面對的規矩還要繁瑣幾十倍。
但是你之所以對這些七大姑八大姨特别反感,是因為你已經不需要他們了。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安全程度前所未有,衣食住行不說多好,起碼凍餓街頭是非常罕見的。
出門在外你也不太可能碰上狼蟲虎豹,連暴力犯罪都少之又少了。
我有吃有穿,安全不愁,平常工作已經很累了,為什麼要自找麻煩和親戚們頻繁往來?
萬一人家張口要你幫忙或者自認長輩對你個人生活指指點點,這種感覺很好受麼?
不過秦朝和現在可不一樣,當時生産力相對非常落後。
例如《華陽國志》記載秦昭襄王時代:
“白虎為害,自秦、蜀、巴、漢患之。秦王乃重募國中有能殺虎者。”
古代生态環境太好了,到處都是猛獸吃人,連秦王都非常頭疼。
你不和親戚抱團住一塊,指不定哪天呆在家裡老虎就沖進來了。
再比如救濟,古代醫療條件落後,很多現代人的小毛病當時都是緻命的,動不動就會出現孤兒和孤寡老人。
農耕也基本靠天吃飯,非常容易碰到減産乃至于絕收的狀況,得不到幫助就要餓死!
怎麼辦?你能從現存文獻中找到大量宗族撫養親戚遺孤,互相救助的記載。
總而言之,現在令人抗拒的宗族社會,在古代發揮了包括慈善、應急、治安、互助在内的種種職能。
秦國把宗族瓦解掉,用選拔出來的官僚負擔起基層管理職責,問題也由此出現。
三、管理成本
管理是有成本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确實有很多弊端,但優勢也同樣明顯。
最直觀的你基本上不用操心怎麼管,宗族内部自然會産生德高望重的年長者進行自治。
甚至于上個世紀末,你還能在很多偏遠農村看到類似的組織結構。
年長者可能大字不識幾個,但宗族内部鬧矛盾,财産糾紛,婚嫁、修路什麼的,他們憑着記憶把大家聚集起來。
哦,我們祖先是按什麼習俗來的,這事責任在誰,總之很容易就能解決問題。
這種自發産生的秩序完全免費,可如果你要派官吏去治理就不一樣了。
他們不一定了解情況,不一定服衆,而且還要拿工錢。
現代國家之所以能把力量延伸到農村,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技術進步基礎上的。
你有網絡、電話,彙報事情交材料也就分分鐘的事。
現代新農村
實在不行村村都通路了,縣裡面開個車往周邊農村跑一跑個把兩個小時也就到了。
秦朝什麼情況?連紙都沒有,鄉級官吏留個管理檔案動辄幾十上百斤竹簡。
地方上有個急事要向上報告,一趟來回幾個月黃花菜都涼了。
當代企業老闆、員工樓上樓下都能摸魚偷懶,你還能指望秦朝鄉鎮管理有多嚴密?
這種情況下,鄉村宗族自治肯定比秦朝皇帝從鹹陽直接管到農村要高效的多。
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很小,矛盾還不明顯。
後來秦始皇不到10年吞并六國,吃下了幾倍于己且充滿了宗族力量的人口土地,不出問題才怪。
例如《史記》記載張良刺秦有如下字樣:
“良家僮三百人。得力士,為鐵錐重百二十斤。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由此可見,秦朝禁家族,張良照樣前呼後擁。
秦朝禁遊俠,張良當場找到亡命之徒。
秦朝禁兵器,張良現場定制武器。
更誇張的是現代出土的《裡耶秦簡》顯示秦朝戶口管理特别嚴,包括姓名、住址、親友等等非常詳細。
張良犯下如此大案,秦始皇親自督促抓人,他居然輕而易舉改名跑了。
你能從《史記》中找到無數豪傑違反秦律的記載。可以說秦始皇在位時,秦國基層管理就已經基本瓦解了。
秦朝的有效管理事實上隻能到縣
法家為提高組織動員能力推行郡縣制,推行郡縣制必然要竭力摧毀分封制基礎即儒家宗族。
結果和平降臨後,儒家宗族反而在基層以更高效的組織能力反向摧毀了法家統治根基。
所以不要問秦末起義項羽、劉邦這些滿級号是怎麼跳出來的,他們乃至于其他諸侯依托的就是基層宗族勢力。
曆史就是如此地具有戲劇性。
此後天下大亂,零道德社會下又沒有人願意為秦國而戰,宏圖霸業自然煙消雲散。
那麼漢朝建立後劉邦又從秦朝滅亡中吸取了什麼教訓呢?儒法兩家又是怎麼合流的呢?這個問題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史記》
《商君書》
《華陽國志》
《裡耶秦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