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鄭州的城中村改造工程進行地如火如荼。截止到現在,鄭州四環以内,已經基本蕩平了都市村莊,放眼望去,高樓林立,大路通天。少了些人氣,多了些霸氣。如今即使在四環外圍兩公裡之内,也基本上已經看不到村莊的影子了。原來西四環的馬寨還算是僅存的村莊之王,如今也隻剩下斷牆殘壁。現在四環線上僅有西邊的尖崗村和北邊的惠濟橋村還在勉強支撐。
然而,日前多個消息渠道證實,北四環邊上的惠濟橋村拆遷已成定局。據村民介紹,拆遷啟動大會已于本月初開過,拆遷工作已正式啟動。筆者在惠濟橋村街頭看到,到處都懸挂着宣傳動員拆遷的條幅,落款是“大運河文化片區建設惠濟橋村拆遷安置指揮部”。
據知情村民介紹,現在仍處于動員階段,正式實施拆遷行動要到五月初。但這次拆遷并非開發商的商業拆遷行為,而是國家行為。所以大部分村民都表示支持。拆遷後,要在惠濟橋村原址建設“惠濟橋遺址公園”,屬于鄭州大運河文化片區建設的一部分。屆時,和賈魯河沿線生态帶互相輝映,将成為鄭州的文化新名片。
惠濟橋村,因隋唐大運河其中一個分支上的惠濟橋落成于此。因古時此處河道商運繁華,不少人聚居于此,後來就成了惠濟橋村。一年前,筆者就專門寫過一篇題為“鄭州一座神秘千年古橋 被一座村莊的繁華所湮沒”的文章,介紹惠濟橋。
惠濟橋本是隋唐大運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橋,始建于隋朝,一直沿用到宋元時期,明朝嘉靖年間,官員張書基督工重新修複該橋,并取名為“惠濟橋”,寓意在于惠濟行人和鄉民,在當時不僅是重要的水陸碼頭,還是“荥澤八景”之一。
惠濟橋就位于現在惠濟橋村的東北方。2013年考古發掘出此橋,考古勘探結果顯示,地下埋藏部分運河故道寬150~220米,兩側斷續保留有河堤,河堤頂寬4~6米,底寬8~12米。自隋唐初建,到如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橋梁建築的奇葩、精華,是鄭州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重要的曆史見證。
惠濟橋是一座東西走向的三孔拱券石橋,整橋全部由精心雕刻的青石打造鋪設而成,長40餘米,寬約5米,全橋有18根石欄杆,每根石欄杆頂部雕刻着形态各異的獅子,或威嚴、或嬉戲、或滾着繡球,惟妙惟肖,突顯出了惠濟橋的精美。在惠濟橋兩頭還分别修建有橋樓,稱之為“風雨樓”,主要是供百姓和遊人躲避風雨使用。
之前,筆者來時正值盛夏,惠濟橋周圍柳樹成蔭,一片盛隆。現如今仍是初春微寒時節,樹木還未成蔭,惠濟橋很完整地呈現在遊人的面前。但橋北面幾棵櫻花卻開得正是繁華之時,雪白的一片,掩映着斑駁陸離的古橋面,還有栩栩如生的各種雕刻,卻是另一番玄妙在其中。
雖然世世代代生息于此的村民,不久之後就要告别這塊古風華之地。但在惠濟橋村的大街上,卻顯得異常的平靜,不少村民都像往常一樣坐着閑聊,或在惠濟橋周圍散漫地呼吸着着初春的氣息。
唯一讓人聞得到拆遷硝煙的便是沿街商戶的“瘋狂大甩賣”。商人都是無利不起早,對于事關自己生意前途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是率先做出回應的。于是,各種真的假的商品“甩賣”就充斥了這惠濟橋村最後的歲月裡。但願有關惠濟橋的記憶,将來不隻是一座古橋,還有世世代代都守護着惠濟橋的村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