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壺噴一噴就點燃了蠟燭;把不同的物品放入液氮,物品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尿不濕裡隐藏着什麼“秘密”……今天(3月10日),南京市中山小學邀請了英國籍化學專家、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博士,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别開生面的科普實驗課——《什麼是化學反應?》。在這堂“魔法課堂”上,戴偉和孩子們一起用實驗探秘神奇的化學世界。
“拿一個無色透明的液體,倒進一個杯子,變成什麼顔色了?再看第二個杯子,又變成什麼顔色了?”戴偉像是一個“魔術師”,在他的手中,晃一晃玻璃瓶,就能見證“彩虹”水的誕生,繼續又倒入一杯無色液體後,所有化學彩虹又回歸無色。
這一過程讓孩子們充滿好奇。原來,這是酸堿指示劑在不同酸堿度的溶液中顯示不同的顔色。
随後,戴偉利用液氮的冷凍、低溫效應和重鉻酸铵分解的火山噴發模拟實驗,讓大家明白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基本區别。當看到從液态氮中取出的嬌豔玫瑰花伴着噼噼啪啪的聲音被捏碎時,同學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化學的魅力。
“真的是太神奇了!平常我們看到的彩虹隻能持續很短時間,戴老師帶來的實驗能讓我們持續地看到杯子裡的彩虹,這讓我對化學有了更大的興趣。”南京市中山小學學生夏道嵘說。
“同學們,你們看到這些實驗的時候,不能光喊‘哇’,這不是魔法而是科學,要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要像科學家一樣思考,一定要通過實驗來驗證你的想法是不是正确……”戴偉教授啟發孩子們要善于思考,并且用科學的方法來尋求真相。
戴偉1984年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25年前來中國任教,說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通過直播化學科普實驗,“吸粉”超過200萬,并以化學科普專家的身份走紅網絡。在戴偉看來,用手裡的瓶瓶罐罐給孩子們變“魔術”,是自己最享受的事情。
“因為跟小朋友們不能詳細地講化學原理,但是讓他們覺得化學真有意思,所以利用魔術般的化學反應吸引他們。好奇心是天生的,讓他們把他們的好奇心要面對科學。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以及學會仔細地觀察。”戴偉告訴記者。
很多人都問過戴偉,“為什麼要留在中國從事科普?”戴偉有自己想法:“我11歲的時候跟今天在場的孩子有一些相似。我有兩個愛好,一個是化學,因為我在家裡做了很多化學實驗,所以我做化學實驗有50多年。第二個愛好是來中國,1996年有機會來北京化工大學工作,對我來說這個方向是對的。我跟英國的朋友說,你幾年以後來中國看到我,才明白我為什麼要去中國。”
2011年起,戴偉和同事在各個學校開設化學實驗課,傳授各種化學原理。他坦言,科學普及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戴偉說,“希望孩子看到我們的化學實驗以後,這個種子會發芽。除了變成化學家以外,所有的同學需要科學思維,不能盲目相信别人,你要說你的證據在哪。第一個希望給喜歡化學的孩子有決心,‘我就跟戴博士一樣,我也想變成科學家’。同時,也希望每一個孩子會說,‘媽,你不能這樣說,你要找證據,要利用科學的思維過日子’。”
近年來,南京中山小學深入實施科技教育,積極開展獨具特色的校園科技活動。學校湧現出了一批“科技小人才”,先後有48名學生獲得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稱号。
南京市中山小學校長莊永洲說,為孩子們搭建科學的平台,希望大家追星就追科學家,從小立志當科學家。“我們希望科學家、院士走進校園,給孩子們童年種下科學的夢想。我們說教育是種夢的事業,學校是養夢的田野,希望将來這些夢的種子都能變成生動活潑的教育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