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蠶,腦海中有兩部分記憶反應。一部分是關于兒時的記憶。那時家中養蠶,總會陪父母采摘桑葉,來喂養蠶寶寶,然後看着晶瑩剔透的它們一天天地長大,在成為圓滾滾的大胖子後,吐盡腹中之絲,“作繭自縛”。與此同時也到出售的時刻,心中總是有很多不舍。如今家鄉人已經極少養蠶,那成片成片的桑樹換成了别的作物,父母的鬓間也多了幾分雪白的青絲。
另一部分的記憶是關于一句古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原本這是一句描寫愛情的詩句,後來人們将其衍伸開來,适于用來贊揚無私奉獻的人,比如母愛和師情。這樣的情懷不能不令人敬佩,不過抛開這一思維定勢,對于從小時就親眼見證春蠶成長過程的人來說,吐盡蠶絲的春蠶并沒有死,而是進入了另外一種生命的狀态,等待它的,不是封閉,而是插上翅膀之後的展翅高飛。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例子也同樣比比皆是。以一張抓拍的照片,沒有前後延續的定格畫面,非要人為地添加或好或壞的修飾,歪曲了事實,平添了雜味。即便是善意的謊言,一般被揭穿,也會令人心生厭惡。
因此,真實的描述應該是,春蠶絲盡換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