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年前的商代荒服之地灤河流域下遊地區,曾有三大割據勢力,令支、孤竹,還有今天要講的無終。無終,古籍中也叫終北、無窮,一般認為,今天的天津市薊州區一帶為古無終國故地,薊州區古稱薊縣、無終縣,境内有無終山,隋朝改為漁陽縣,北宋《太平寰宇記》載:“無終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陰山,在(漁陽)縣西北四裡。”無終國和鄰近的令支國一樣夏商時就已存在,屬山戎之國。印象中一般認為戎在西部,其實東北燕山地區也活躍着一批數量龐大的戎,史書上稱為山戎,山戎是中原的死敵,經常南下騷擾,春秋初期很有影響力的兩大曆史事件“伐齊”和“病燕”就是山戎的傑作,最後由中原霸主齊桓公來收服。《列子·湯問》載:“禹之治水也,迷而失塗,謬之一國,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裡,其國名曰終北。”是說大禹治水時,曾因迷路而誤入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居渤海之濱,距離齊州有幾千萬裡,其國名叫終北。終北之意應該就是“北海之終”,其實這個終北國就是無終國,《列子》中記載的無終國是個沒有生老病死的世外桃源,周穆王曾到此遊曆,三年不還,也說明從夏朝到西周時期,無終國一直在此繁衍生息。
“終”的本字為“冬”,“冬”的本義或跟“結繩”有關,繩的兩頭末端打個圈,表示“終結”。“冬”即為“年終”,當“冬”終結的本義消失後,加“纟”為“終”繼續履行“終結”的使命。上世紀八十年代天津薊州區張家園墓地發掘了一批青銅禮器,雖然缺少銘文佐證,但基本認定年代為商末周初,或可說明這些器物來自無終國。據韓嘉谷《試探無終》一文載,張家園墓地出土銅鼎腹壁有一神秘符号,分左右兩部,左邊有兩大點,似棗形,右為一手,仿似正在收拾地上之物,疑似此符号為“秋收冬藏”之意,即歲末之“冬”字。此符号很有可能跟無終國的族徽或圖騰有關。
冬的甲骨文
西周初年,無終國在武王克商戰役中立功,被冊封為子爵,也叫無終子國,與燕國為鄰。一開始無終國與中原國家比較友好,進入東周後,無終、令支、孤竹等山戎異族頻頻與中原國家為敵,燕莊公時,山戎國家大規模襲擊燕國,使燕國差點亡國。之後出現了齊桓公“北伐”,“制令支、斬孤竹”,形成“九夷始聽,海濱諸侯莫不來服”的局面。其中雖未提到無終國,但無終國是最靠近燕國的山戎,令支和孤竹都不存了,無終國自然也無法幸免,那麼無終國去了哪裡?史書未載。不過從春秋中期開始,《左傳》中頻頻出現無終國的影子,隻不過當時的無終國已經不在燕山地區,而是到了山西太原一帶。據分析,無終國可能是在齊桓公北伐之後被迫西遷的,西遷後的無終可能也是居無定所,與當地的諸戎和群狄混雜在一起,與晉國也有所交集。
張家園墓地出土器物
《左傳·襄公四年》載:“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前569年,無終國國君嘉父通過晉國卿大夫魏莊子的關系,去請求晉國跟諸戎講和,無終子為什麼要如此煞費苦心替諸戎說話?可能這些山戎當年是跟無終國一起西遷過來的,可見當時的無終國與晉國貴族關系不錯,最終,魏莊子以利益說服了晉君,晉國同意與各部戎人講和。《左傳·昭公元年》載:“晉荀吳敗無終及群狄于大原。”前541年,也就是28年後,晉國的荀吳在太原打敗無終國及群狄,可見當時無終國與晉國的外交已經出現裂痕,并由此帶來了滅頂之災。但無終國并沒有消亡,而是開始北遷到代國(河北代縣)附近,一直到戰國時還存在,滅亡時間應該在戰國初期。《史記·趙世家》載:“趙武靈王十九年,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趙武靈王在這一年巡視趙國江山,一直往北到無窮(無終),說明這時無終已經成了趙國的地盤了。可能趙襄子在吞并代國後,也一并将無終收入囊中。無終之地亡後,成為趙國北疆的“無窮之門”(見《戰國策》)。
文/堰風
商周古國——令支國,齊桓公“攘夷”對象,它的覆滅成就了燕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