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楓領銜主演的影片《我的姐姐》,可以說是一部非常難以形容觀感的影片,作為女性可以共情到很多,所以觀影過程非常的痛苦,充滿了憤怒和焦慮的情緒。
但肯定也不是說女性的觀感就一樣,比如引發很多人争議的開放性結局:姐姐最後到底是選擇了夢想,還是弟弟,影片沒有給出答案。就像樊勝美,就像房似錦等等,影視隻能給我們反映出一些社會現實,和不同時代的思想轉變,都不能給出答案。
值得高興的是,現在的題材去展示這種思想轉變了,也引起大家的思考去尋找一個答案。再也不是中國媳婦系列和娘道那種“以德報怨一直付出”題材的劇大行其道感天動地的時代了。
起初,我真的以為姐姐這部電影傳達的東西裡有對女性的道德綁架,姐姐最後選擇了弟弟是因為這種所謂的“傳統”,看完以後發現,不是的。影片裡姑媽有一句話不知道看過的人能不能留意到,姑媽說,套娃不一定非得要在一個套裡(做姐姐的不一定非得要同一個樣子、背負同樣的擔子)。
在一開始,姑媽的确有把自己身為長姐所受過的委屈和犧牲理所當然地強加給安然,但最後還是尊重和理解安然。安然在這份理解下做出選擇,把弟弟托付給舅舅撫養,自己專心考研。可是等她去看望弟弟的時候發現舅舅養孩子的方式她完全不能接受,遂又領回了弟弟。所以安然并非沒有選擇,隻是在這些選擇裡選擇了相信自己。
姐姐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堅持跟姑媽以及男友形成鮮明的對比,好多人說男友這個角色沒有必要,我卻覺得對主角形象的塑造是有必要的。前期為了表現姐姐的韌,決絕同男友分手也不放棄自己的目标。
後期姐姐明顯變柔軟了,她開始對弟弟負起責任,尤其經過不靠譜的舅舅之後,她的内心無比掙紮,陷入責任跟自我追求的兩難,因此隻能弟弟來破局,所以弟弟才會在跟姐姐談心的第二天就轉變主意,主動要求被收養。
這就是大家讨論度很高的"長姐如母",個人覺得對于同輩的家人,适當的付出以及幫助都是必要的,因為血緣紐帶緊密了我們之間的關系,互幫互助是應當的,但是無底線的幫扶,犧牲不可取,不要成為一個無底線的好人,要做一個有原則且有情有義的人。
電影的可貴之處在于真實。現實世界裡的故事搬入大熒幕,影片把現實攤開了擺在人們面前。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哭,哭的不是親情不是感動,哭的是那種現實感、無力感、撕扯感。
閣樓的溫柔陽光下,姑媽邊拿套娃邊說“你好,再見,謝謝,我愛你”的時候瞬間就繃不住了。她沒有錯啊,但她也隻能這樣蹉跎了半生。
這部電影太過真實揭開了中國家庭中存在的重男輕女的一面,以一種平淡卻又細膩的手法描繪:為了能生二胎讓自己的女兒假裝殘疾人的安然爸媽,生了兩個女兒為了第三胎心甘情願冒着生命危險也要生兒子的孕婦,明明能考上好大學卻為了要考上中專的弟弟放棄上大學以及為了照顧弟弟放棄了去俄羅斯做生意的姑媽。
最令我感動的一幕是姑媽盯着自己從俄羅斯帶來的套娃,自言自語般地說着幾句簡單的俄語,一束光打在套娃上,照着陽光明亮又美好,宛如夢裡自己即将照亮着的未來,卻被一句 老闆娘硬生生地拉回了現實,守着小賣部平凡而又瑣碎地度過每一天。
影片裡每個角色都很立體,矛盾的,掙紮的,對立的,自我和解的,不就是平凡世界裡每個小人物真正的樣子嗎?看到很多人在罵結局,在我看來這個結局是開放的,是有留白的。
特别是最後一幕姐姐在草坪上終于失聲痛哭,給我一種極為強烈的“我雖然在意你,但很遺憾我還是要離開你”的感覺。誠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好的作品是應該要揭露些什麼或是引人思考些什麼的,在這個角度上,至少我個人認為這是一部好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