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民族建築
民族建築文化博覽(四)
文化代表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民族建築文化是這種财富的代表之一。建築作為一種實體但卻表達着文化意義,建築活動不僅是人類征服自然為謀求生存的活動,同時又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建築就是民族文化的體現方式之一,民族建築文化是文化領域中最具有時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類型。
一、哈尼族村寨的方位及空間概念
哈尼語中常用的表示空間方位的詞有“格”“娘”“塔”等。哈尼族對方位的概念較為模糊,沒有明确的表示東南西北的方位詞,更沒有東北、東南、西南、西北等四方八位的概念,往往隻作上面(北)和下面(南)之分。用哈尼語表示,有“阿格”“阿娘”或“阿塔”“阿烏”或“作格”“作娘”或“阿塔培”“阿烏培”等叫法,其中“格”“烏”即為下方,“娘”“塔”即為上方,這是以村寨為中心而作的方位判斷,東方、西方以太陽升落進行辨别,河頭河尾以河水的流向而區分,也可以根據流向來稱呼上下方。
在哈尼語中,用方位來進行村寨命名的寨子也無法體現漢語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區分。比如,紅河縣洛恩鄉俄崩村,俄崩其含義是“住在下面的家族”,寨址在塔崩村東南下側,即俄崩村是依照塔崩村的方位而言的。其實這裡的塔崩村也是依俄崩村的方位而言,其意為“住在上面的家族”,沒有塔崩這個上寨也就沒有俄崩這個下寨,二者相互依存。像這種以某寨的方位為标準稱呼另一寨的習慣在哈尼族村寨中有很多,如娘垤(上面的坪地)、娘普(上面的村寨)、格普(下面的村寨)、娘宗(上寨)、塔瑪(水溝上面的村子)、普咪作咪(最下面的村子)、格宗(下寨)等,洛恩鄉70多個哈尼語寨名中有15個都是以方位來命名的,可見這樣的空間方位概念在哈尼語中的普遍性。
二、哈尼族村寨的神聖空間
哈尼族村寨的寨門内就是人們的文化生活環境,在宗教祭司“追瑪”的帶領下,人們進行各種祭祀活動,形成了村寨的神聖空間。
圖 1 紅河作夫哈尼族村寨
(一)寨頭
哈尼族村寨的寨頭就是一個村寨舉行全村各種大型祭祀活動的中樞,比如“昂瑪吐”活動。昂瑪寨神必須選擇在村頭,且以一片茂密的樹林為象征,平時禁止人畜入内踩踏。之所以選擇在寨頭舉行儀式,是為了讓寨神在高處俯視村寨的一切,注視村寨的變化、人們的言行,以保護村寨和村中人畜興旺平安。寨神可以是樹神、植物神,也可以是石頭神、谷物種神等。
(二)神樹林
哈尼族的某些地區,如元陽縣全福莊,認為寨神便是樹神。寨民在寨頭密林中選擇一棵筆直的樹木作為昂瑪寨神的象征,樹幹入土處立一塊青石闆,作為昂瑪寨神。
昂瑪吐活動選擇在一片茂林中,在這片樹林中各種原始樹木、灌木、雜草相互交錯雜生。就在獻昂瑪的那棵樹旁,同時豎立幾棵樹木,用栗樹搭建一個三層祭台。綠春縣車裡村的昂瑪吐活動要分别在幾棵不同樹木根處獻祭各種神靈,所以獻祭寨神昂瑪的同時,也蘊含了對各種植物的神靈的獻祭。
哈尼族村寨祭祀寨神圍繞一棵神樹進行,樹下有兩塊青石闆,一塊平放在地上,另一塊靠樹根豎立,與平放的那一塊呈直角,祭祀時除了用樹木搭的祭台、蔑桌之外,石闆上還要放上三個或更多碗的祭品予以祭祀,并将犧牲放在石闆上宰殺,濺一些血于石闆上。所以在獻寨神的同時,也将石闆作為神靈予以祭祀,寨神同時也具有了石神的特性。總之,在祭祀寨神昂瑪的神聖場所内,其周圍的樹木不能砍伐,花木不準攀折,石頭不許挪動,更不許在周圍的神林内砍樵、狩獵,違者輕者罰款,重者殺六畜祭祀。
(三)水井
哈尼人的心目中,水井是神聖的,是生命之源,每年都有祭祀水井的儀式,祈求水神讓全寨人畜飲水、村下梯田用水不斷,而且這種儀式一直持續下去,貫穿于一年内梯田農耕祭祀活動中。在不同的農作活動時期,選擇适當的時機對村寨旁邊的箐溝、水潭、水田口、河水予以祭祀,祈求管水之神,旱季時水不幹涸,雨季時水不泛濫。由于婦女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汲取者,是水井的主要使用者,所以婦女就成為了水井的管理者和保護者,日常清潔工作由婦女承擔。每當祭神時,要對水井進行徹底的清洗,維修水井就是全寨的事,在祭祀水井的過程中,長者要對青年人進行愛護水源、尊重水井、保護水井的教育。
三、哈尼族民居類型及變遷
哈尼族的房屋建造都是依照傳統,根據祖先傳下來的規矩進行的。找地基、備料、破土、下腳石、立柱、門向位置以及屋内布局、擺設等一套程序,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民居與建築風格。從建築形制來看,哈尼族建築包括茅草房、蘑菇房、烽火樓、土掌房、千腳落地的幹欄房、土司政權的司署建築、一正二廂三合院瓦房以及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房等形式。瓦房頂均為懸山式,草房頂有兩面坡和四面坡兩種。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哈尼族建築為北土掌、南幹欄。
(一)蘑菇房
蘑菇房是哈尼族傳統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建築樣式,狀如蘑菇。建築材料均取自當地,為了防潮,地基多是由土石為主修建,地下地上大緻都為1米;主體牆面為夯實的土坯牆,隔熱保溫性能好。牆體内外溫差可達5℃左右;以木構架承重;最具特色的是建築的屋頂,幾層的茅草蓋頂,草頂支架是由大竹構成,傾斜度大于45°,利于雨水快速滑落。
圖 2 哈尼族蘑菇房
傳說遠古時候,哈尼人住在山洞裡面,每日出門勞作離耕地很遠,非常不方便。後來他們遷徙到一個名叫“惹羅”的地方時,看到滿山遍野生長着大朵大朵的蘑菇。這些蘑菇不怕風吹雨打,還能讓螞蟻和各種蟲子在下面做窩栖息,哈尼人由此受到啟發,就比着樣子蓋起了自已的住房——蘑菇房。
有史以來,哈尼人遷徙到哪裡,蘑菇房就蓋到哪裡,遍布哈尼山鄉,經長期的發展與改進,現在的蘑菇房既有傳統特色又日臻完善,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雲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壯景。
蘑菇房分為兩種,第一種類型是正房和廂房各成一個建築單元,正房分三層:底層關養牲畜,堆放農具,兼作家庭成員出入的通道;中層用木闆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有平頂的“土掌房”和雙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兩種類型。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于堆放物品,空間能得到充分利用,屋頂也有用瓦覆蓋的。第二種蘑菇房類型是正房和廂房連為一體,很少有廂房,正房隻有兩層,上層一般不住人,因其有良好的通風效果,所以多用于貯藏糧食、雜物而不易受潮。房頂的稻草用一兩年後多重新更換,使房屋看起來完好如新。
圖 3 哈尼族土掌房
通常所說的蘑菇房,一般是指蘑菇房的正房。全福莊的形制尺寸一般是:面闊8米、進深6米、通高4米(不含金字塔屋頂和草頂的高度)。蘑菇房的木結構框架主要靠16根立柱支撐,屋頂重量也是由這些立柱承托。房屋牆體用土坯來砌築,牆體底部用青石砌築高約1.5米的牆腳。房屋頂部覆蓋四斜面草頂,草頂傾斜度為40°到50°。全福莊的蘑菇房分為下、中、上三層,下層高約1.6米,呈通間狀态,不作隔離,是家庭成員進出居室的通道,也是關養豬、牛等牲畜的場所,沿着下層的樓梯可達到中層。中層高約2.6米,這裡是家庭成員日常飲食起居的主要場所,人們在家中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這裡度過。
蘑菇房中層前方三分之二的樓面一般鋪設木闆,後方三分之一樓面為土面。中層右端靠房屋前牆處,用木闆隔出女主人的卧室,其間放置家中的糧食櫃子,緊靠女主人卧室的床位是男主人的卧榻。在男女床位的前方,設置火塘,火塘是一個家庭的核心。火塘上方靠近房屋後牆處,設置有竈和水缸等設施。從房屋下層通往中層的樓梯口上方,用木闆建造成一個四封閉的谷倉,用于存放全家人的糧食。在谷倉的前端設置一把樓梯,可以由此通往上層。全福莊的蘑菇房上層高約半米,隻是用來堆放雜物而不住人。
民居建築中廂房大多是土木結構的石灰平頂房或水泥平頂房。廂房也通常分為兩層,隔成兩間,少數家庭的廂房隔成三間。廂房的下層堆放着柴堆,裡面還設置了石磨、腳硾、藍靛染缸等生産生活設施。部分家庭還将廂房的底層改成馬廄,但是在哈尼族村寨,廂房中絕對忌諱關養雞、鴨、豬、牛等牲畜。廂房的第二層則是家中子女們的卧室。頂層的石灰或水泥平頂被當作曬台,晾曬家中谷物。全福莊的民居,無論是土坯房、築闆房還是泥築牆,都在牆腳築很高的石腳。
(二)土掌房
紅河地區的哈尼族以平頂土掌房較為普遍,較多地保存着大家族的生活特點。建房前需要選擇吉日進行占蔔。破土動工時也要選擇一個天氣晴朗的吉日良辰,親戚朋友都過來幫忙。房屋分成三間,中間堂屋供奉祖先,右邊大屋家長居住,晚輩住在左邊的小房間裡。在版納地區,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堂屋東面一間為家長的卧室,卧室内設有祭祖處。
(三)“幹欄式”草頂竹樓
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地區流行“幹欄式”草頂竹樓,他們統稱住房為“擁”。人們所居住的“擁”,又分為擁戈、擁雅和擁熬三種。
1. 擁戈
圖 4 哈尼族民居
是哈尼族最正規的住房,一樓一底,屬“幹欄式”建築。擁戈的結構與傣族竹樓類似,以栗木為柱。夫妻雙全的人家,在屋脊兩端各安裝一個“ד的竹架,表明住戶是個有夫有婦之家。哈尼族居住的擁戈,設置有前門後門和兩道登樓木梯。樓室内橫隔一道隔牆,将樓室分為前後兩間,由一通道相連。靠前門一間稱為“波羅漂”或“包樓”,是男性成員的居室,漢語稱男室;靠近後門一間稱為“擁瑪”或“擁瑪漂”,是女性成員的居室,漢語稱女室。男室和女室都設有火塘,男室火塘多用于照明取暖、煨茶、接待來訪男客。女室火塘除照明取暖外,還兼作廚房,煮飯炒菜、熬煮豬食都在女室内操作。按照傳統規定,男子應由前門登樓入室,女子從後門登樓入室。未成年男孩,随父親在男室居住;未出嫁的女兒随母親居于女室之内。
2. 擁雅
意為子房或小房,一般建蓋在擁戈附近,是與擁戈截然不同的。一個家庭内,有幾個成年的兒子,就建有幾間這樣的擁雅。讓兒子在這間小房子内與女友談情說愛,結婚生育。如果父親亡故,長子長媳遷入擁戈,分别居住在昔日父母居住的男室、女室内,履行家長職責。隻要父親健在,兒子與兒媳便隻能在擁雅内過日子,直至有條件分家立戶時,方可重建擁戈居住。
3. 擁熬
是一種地棚式建築,是過去西雙版納哈尼族的一種比較普通的古老民居。擁熬低矮、簡陋,似樓非樓,似棚非棚,房屋的一半是地平面,一半是鋪竹笆樓的内室。這種地棚式的竹樓适合山區氣候環境,冬暖夏涼。
過去的西雙版納哈尼族住房,通常用草排蓋頂,屋檐低矮,室内光線幽暗。解放以後,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哈尼族的住房已變得和傣族的木樓或竹樓相同。如今的哈尼族居室,大多蓋瓦、設窗,寬敞明亮。傳統的低矮住房已漸被新建的瓦頂木樓取代。
四、哈尼族建築程序及儀式
哈尼族選擇宅基是建房過程中一項極為重要的程序,首先由家族男性長者帶着9粒谷子、3顆海貝、1對雞骨來到準備建房的地點算卦。将地面整理出一小塊平地,把3顆海貝排成一列,9粒谷子每3粒擺成一個三角形排成3行,再将雞骨置于其中,用一隻土碗将其全部扣好。準備建房的主人在此面向東方叩首祈禱:“插下的海貝不倒,種下的谷子發芽,埋下的雞骨不黑,人丁昌盛、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過7天或9天之後,揭開土碗觀察,如果9粒谷子已發芽,海貝不倒,雞骨不變色,說明這裡便是如意的建房地點,扣碗的地方便是新房的中心,将火塘設在此處。反之,需再請摩匹另擇地點。
圖 5 哈尼族村寨
多少年來,哈尼族人把賀新房看成是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據說,主人家今後生活的好與壞,與賀新房的熱鬧與否大為相關。因此,新房主人總是千方百計,盡量把賀新房的酒席辦得豐盛些,還要請“雅習”(歌手)吟唱贊歌,把慶祝活動安排得熱鬧和歡樂,使客人們滿意、高興,也希望自己住上新房後的日子如同賀新房這天一樣歡樂,年年歲歲富足豐登。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内容敬請期待下期)
本文來自【中國民族建築】,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