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生态環境局、市教育局、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舉辦的“花好月圓話鹹陽”系列活動“綠水青山”主題征文大賽已圓滿結束。這些作品不僅内容具備知識性,構思富于創新性,而且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意義,透露出了對家園的熱愛,對自然的關切,對地球、資源、生态的了解,無不讓人驚喜與感動。鹹陽市生态環境局新媒體平台将陸續刊載征文優秀作品,以飨讀者。
環保,環保,美麗中國從心出發
永壽縣中學 樊思甜
環境保護這一術語,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後,已被廣泛采用。到目前,環保更已成了人人嘴邊常談的話題。
從1956年的綜合利用工程廢物處理方針,20世紀60年代末的三廢處理和回收利用概念到20世紀70年代的環境保護,這一科學概念,重視環保,在政府間尤為體現,但很顯然環保的下移還未見成效,環保市民,環保社會,來日方長。
總覺得環境保護離我們很遠,對它的概念理解也是片面的。認為環保就是做好當下的執行,現有的保護措施,處理問題即可。把政策和它的實施并未粘連在一起,把政策挂在嘴邊,卻自己沒有付出行動。
“我在西藏撿垃圾着”一熱門話題讓我看到了環保的背後。草原、懸崖、河溝、林子。首先入目的是混着泥土生長的垃圾。而撿垃圾的志願者在找找垃圾藏身的地方邊緣人員稀少,清理垃圾也是難上加難,環衛工人清理了幹道,但是犄角旮旯裡的垃圾帶,巨型垃圾坑卻在危險“生長”,隻能靠人為來撿拾。垃圾多了又少了,撿垃圾的速度趕不上垃圾增長的速度,但是撿了就會一年比一年少,志願者的行動,就是為了藍天下的雪山,純潔無瑕。
誰在污染世界上最後的淨土?答案顯而易見,而人為與不為該如何作為就是問題的關鍵。
對于我們永壽縣城來說,這種現象也并不陌生,各種村落小巷間經不起人細細審查。不留意就會看到垃圾,景區裡也是大小各布,種類繁多。抛開公路馬路那真正純粹自然的鄉間小路,田間小道反而成了垃圾的聚集地,走着走着就随手亂扔垃圾的“中國式”扔垃圾,傳染性也是令人瞠目結舌,最讓人震驚的是漠視無知,漠視規矩,漠視垃圾桶,假裝對自己錯誤的行為的無知。
要想真正落實環保,就先得從人的思想素質教育上去,讓人主動的行動起來。
可能在縣城上中學的同學都會記得這樣的一次經曆初中時候,學校後門有一條小路是無人居住,但卻又是放學回家的必經之路,好巧不巧,這條路的深處也就是學校後門處有很多家林立分部的小商鋪,小路很長,盡頭才有垃圾箱,那麼素質低下的同學也就理所當然的把沿途當成了垃圾回收站,這條路的彩色風景帶,風光一時。學校了解情況後迅速作出決定,對同學進行了有關環境方面的教育,并開展了垃圾撿拾活動。跟平常的活動相比,它意義最大處就是在把這件事真正做到了延續植根讓同學在參與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為重新認識。
能夠有了正确的思想認識,主動環保的意識覺醒,那麼環保才是真正的深入人心。
環保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當美麗永壽,美麗中國,真的因為有你時,絕望的垃圾才不會久留,環保才會綻放美麗的光彩!
來源:鹹陽生态環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