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古稱山陽、懷州,是河南省地級市,地處中國華中地區、河南西北部、北依太行山。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本文将探讨曆史時期焦作的地名及區劃演變過程。
春秋晉衛
春秋時期,焦作地處晉國與衛國邊緣,地名雍,是戰亂相對頻繁的地區之一。
戰國魏山陽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焦作屬魏國與韓國交界處,地名山陽。
秦代河内郡
戰國中後期,秦國逐漸走向強盛,并展開統一兼并戰争。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國将郡縣制度推廣到全國地區。秦代時,焦作屬河内郡,
西漢司隸部河内郡
秦朝滅亡後,西漢王朝基本上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在地方行政上推行郡國并行的體制,一方面沿襲了郡縣制度,一方面承認了部分地區繼續存在諸侯國的必要性。西漢中後期,在郡縣以上增設州牧(刺史部),其由最初的監察機關逐漸演變為地方軍政機關。西漢時,焦作屬司隸部河内郡,地名山陽。
東漢司隸校尉部河内郡
東漢時期,地方行政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但州牧(刺史部)已成為常設機關,地方勢力逐漸膨脹,日益威脅中央集權。東漢時,焦作屬司隸校尉部,河内郡。
曹魏司州河内郡
黃巾起義後,地方豪強地主與州牧長官趁機擴展勢力,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國家陷入了長期的戰亂之中。三國時期,焦作屬曹魏司州河内郡。
西晉司州河内郡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朝政均發生巨大變化,蜀國因宦官幹政朝政日益腐敗,而吳國則因内耗逐漸衰敗,曹魏在高平陵政變後,朝政由司馬氏控制。蜀漢政權最終被曹魏消滅,西晉取代曹魏後,再次完成統一。西晉時期,焦作屬司州河内郡。
北魏司州河内郡
西晉的短暫統一結束後,國家再次陷入了分裂與戰亂,内遷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民族政權,司馬氏南渡長江,建立了東晉政權。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地方行政也不斷變化。北魏時期,焦作屬司州刺史部河内郡。
隋代河内郡
南北朝後期,經過長期的戰亂與對抗,北朝西魏(北周)集團逐漸掌握了統一的主動權,而南朝在侯景之亂後徹底走向衰敗。隋朝取代北周後,渡江滅陳,再次開創了大一統的局面。與此同時,隋朝重新實行郡縣兩級行政,焦作屬河内郡。
唐代都畿道懷州
唐王朝建立後,在地方行政上繼承了隋代的郡縣制度,并增設道級行政區,實行道、州、縣行政管理。唐代時,焦作屬都畿道懷州。
北宋河北西路懷州
北宋建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大力削弱地方财政與軍事力量,地方行政上則實行路、州、縣行政制度。北宋時,焦作屬河北西路,懷州。
金代河東南路懷州
靖康之變後,北宋政權在金兵的不斷攻擊下走向滅亡,殘餘的皇室成員南渡長江流域建立了南宋政權,黃河流域被金朝控制。在地方行政上,金代基本上繼承了北宋的制度。焦作屬河東南路,懷州。
元代中書省懷慶路
元朝建立後,在兩宋行政區劃的基礎上,開始設置行中書省,從而開創了後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時,焦作屬中書省懷慶路,承恩站。
明代河南懷慶府
明朝初期,一方面對元代的行省邊界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一方面将行中書省改稱為承宣布政使司,因其職能與行政地位與行中書省相似,因而人們習慣上仍稱之行省。明代時,焦作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懷慶府。
青黛河南懷慶府
清朝建立後,大部分制度都沿用了明朝的體制,包括地方行政制度。清代初期,對明代行省邊界,基本奠定了後世行省邊界的基礎。清代時,焦作屬河南省,懷慶府。
相關資料來源于《中國曆史地圖集》與《中國地名沿革對照表》,談曆史地理,說人文教育,歡迎點贊與關注楊帆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