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高速的互聯網時代,2013年真是遙遠的年代了。那之後的3年内,中國誕生了數千家O2O,如今,它們大都蒸發了;當時,公共自行車還是笨重的市政有樁車,2年後,第一輛小黃車才出現在北大。
如今,風又刮了起來,順勢起飛的是區塊鍊。10月24日,一則相關的重大利好消息來臨,稱要将區塊鍊作為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鍊技術和産業創新發展,占據制高點。
産業的發展需要時間,但資本的反應可能很快。24小時内,比特币單價從7000多美元竄過了萬,上漲32%;一個在美股上市的、與區塊鍊相關的中國公司,股價一天内暴漲了108%;而在A股,70多隻與區塊鍊概念搭邊的公司股票紛紛漲停。據統計,中國的3000餘家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500多家宣稱與區塊鍊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政策告訴我們,要對區塊鍊難題認真發起沖擊了;資本的表現,卻像突擊已然大獲全勝了。
很多普通人難以理解區塊鍊的含義,但他們應該知道的是,區塊鍊發展了數年,目前能落地的實際場景少之又少,更遑論盈利。用它服務實體經濟,既有技術困難,又存在商業難題。光是解決技術瓶頸,在不少專家看來,就需要5-15年。
他們還可以了解:2018年,86隻所謂的區塊鍊概念股中,43隻沒有在它們的半年報中提及“區塊鍊”。确有實際應用的僅有21家公司,營利的則幾乎沒有。而在這輪漲停中,70多家上市公司與區塊鍊的關系,包括“持有某區塊鍊公司2%的股份”“公司成立區塊鍊研究部”“就開發數字貨币召開過研讨會”。
能感受到這些公司對區塊鍊的焦急心情——簡直是三步并作兩步跑着入場的。上一次呈現這般熱情的行業是哪個?人工智能?電動汽車?芯片?
我們應該希望,區塊鍊今後的表現能比這幾個行業更好一些。整個2017年,中國的AI創業公司累積融資超過了500億元,可尴尬的是,前100強公司産生的總營收還不到100億元。
看看身邊能接觸到的人工智能吧,除了少數佼佼者,大部分公司的産品,無非等同于給電視、冰箱、音響、吸塵器加上一組語音遙控。你真的相信這就是未來的“高科技”嗎?
還有電動汽車。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國井噴式地湧現出486家電動車企,依照行業規律,至少要上千萬台的年銷量才能支撐起這麼多廠家,然而整個行業2018全年隻賣出了大約120萬台;而且随着消費補貼的取消,最近數月,銷量已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三成。
有媒體調研發現,即使在電動汽車發展較好的東部某省,引進的5個百億元級新能源項目中,至今也隻有1家落成投産了。剩下幾家公司,分别陷入破産、并購、官司纏身、創始人跑路……
有一個必須提出的問題:一窩蜂湧入某個風口的一衆企業,究竟有多少抱着踏實發展的真心?
幾天前,一位财經評論員在中央電視台的一檔節目中說,在當下的區塊鍊風口上,要尤其警惕打着區塊鍊幌子的違法違規的企業和個人。
“去年芯片被重視,做區塊鍊的公司一個個連夜将招牌上的‘區塊鍊’磨去,換成‘芯片’,……今天之後,他們又得把芯片兩個字擦掉,重新換上‘區塊鍊’三個字……”在微博上,這位評論員進一步描繪了“幌子”的樣式。
當然,無論區塊鍊還是芯片,前路漫漫的高科技行業,成功者注定是少數,這正是扶持、補貼的意義所在,不能說失敗者就是“騙子”。但入局者理應心知肚明,想要成為成功的少數,踏實功夫、漫長投入必不可少,至少不是挂個名,蹭個熱點就行的。一場風吹來,能被吹飛的東西有很多,其中難免有不會飛的豬。但當風停時,豬總要摔下來,連帶着甩下騎在它身上、妄圖一起上天的人。
一個健康的商業生态理應如此:政策給出支持,企業開始發力,投資者挑選真正優質的企業。政策意味着風口,但風口僅僅是開始,不代表任何成功的可能。
可現在,風吹起來了,有人也又一次騷動起來。那位購買了巴菲特天價午餐繼而爽約,被人質疑用虛假數字币“割韭菜”,甚至被傳因邊境控制不敢回國的年輕創業者孫宇晨又活躍起來,聲稱自己是“币圈華為”,在全球代表了華人價值。一位資深的财經記者感歎:那群曾經被割得死去活來的人一夜間都複活了,好像已然苦盡甘來,撥雲見日了……
真是令人疑惑,他們在高興什麼呢?輿論都在強調,這次是鼓勵區塊鍊技術創新,單純玩資金盤的虛拟貨币要繼續打擊。
直到我看到又一條新聞:過去幾天裡,無論在百度還是微信,“比特币”“數字貨币”的搜索浏覽量,都暴漲了十餘倍。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