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生産端,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是核心的兩種效能提升手段。但經過近40年的發展,生物技術帶來的效能提升達到瓶頸,這一方面與生物領域的技術瓶頸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則源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政權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度提升,兩股力量都驅使着農業尋求新的效能增長手段。
在這一背景下,通過數字技術和智能硬件驅動的生産、管理方式,來實現精準施肥、土壤改良、精準灌溉、精準播種,被視為未來20年内農業提升效能的核心手段。
植保無人機便是精準施肥領域中已較為常見的一種應用,這一領域也已經有兩家頭部企業——大疆農業和極飛科技。
大疆在2015年進入農業領域,采用低價策略收割了一批中小品牌的市場份額——2018年底推出的新款産品T16為31888元。而極飛科技在2019年年初推出的P系列基礎款價格在5萬元上下,據極飛科技提供數據,公司今年出貨量預計約2萬台,年營收可達10億元。
不止硬件
極飛科技由彭斌在2007年創立于廣州,憑借自研的飛行控制系統進入無人機領域,而後曾與順豐嘗試在物流行業推廣無人機應用。2013年,極飛科技開始探索農業領域,并在新疆進行植保無人機噴灑實驗。發展至今,極飛科技已經成為集無人機研發制造商、農業自動化設備運營商為一體的農業科技公司,下設極飛農業、極飛地理、極飛物聯XIoT、極飛農業智能XAI等子業務版塊。
在旁人眼中,極飛科技依然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從現有的産品線來看,的确如此。
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的應用主要在圖像采集和精準投放兩個方向——前者有能搭載測繪和多光譜相機的極飛極俠;後者則有能夠實現空中噴灑和播種的P系列植保無人機,其中P系列2019款植保無人機系統已支持多種全自助飛行作業模式,适用于平原、山地、丘陵、梯田等多種地形,能夠完成針對大田、果園的噴灑任務。
截止2019年9月20日,極飛科技總運營無人機超過4.2萬架,總作業面積累計超過3.1億畝次——據國土資源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我國可耕地面積約20.3億畝。
但在36氪最近一次對彭斌的采訪中,發現極飛科技正在經曆重要的轉變——從施肥、播種環節走向種植管理全流程,從智能硬件拓展至數字化農業平台,以實現從無人機應用到推動農業智能化的轉變。
彭斌表示,智能化拆解開即無人化和數字化,在這一目标下,無人機不會也不應成為極飛科技的邊界。除了農業大腦XAI的開發應用,極飛科技内部已經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數字化農業平台開發,平台内已支持天氣查詢、巡田、種植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将主要服務于大型種植企業和農服中心。
從核心業務邏輯來看,數字化農業平台是借助極飛的農業無人機等多種智能化設備,收集田塊數據、種植管理數據,一方面為種植企業和農服中心提供數字化管理服務及第三方社會化服務(如農機租賃等),目前還在内測階段的平台中,已擁有超過200萬畝田塊數據,并仍在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則可通過這些數據建立種植企業/種植戶的信用體系和風控模型,搭建種植企業/種植戶與金融、保險公司間的數字橋梁,目前已在新疆與當地農信社合作,為農信社提供向農戶貸款的數據依據。
據了解,極飛科技已經擁有相應的田間IoT産品,以解決無人機無法完成的數據采集、田間作業等任務。
為何轉型?
這一轉變與極飛科技"推動全球農業智能化"的願景相契合,但更重要地是它符合極飛科技拓展邊界尋找新業務增長點的内在要求。
據彭斌測算,全國農業無人機的保有量将在百萬台達到飽和,硬件産品的天花闆顯而易見。數字化農業平台則顯然是一個更性感的商業故事——邊際效益高,業務延伸性強,尤其是能夠依托于數據将金融、保險業務引入農業産業鍊的藍海中。
以The Climate Corporation為例,這家公司在2013年10月被孟山都以9.3億美元收購,是一家基于數字技術和數據服務迅速崛起的農業科技公司。早期The Climate主要根據曆史氣象數據、地質數據,結合天氣預報進行綜合分析,基于算法預測天氣對農作物産量的影響,最終生成農業保險單,确定保費和賠率。
收購後,這家公司逐漸發展成為為數字化農業平台:收集農業生産所需的各項數據(天氣信息,土壤條件、農作物生長狀況等)、幫助農民制定科學的種植方案(提供播種時期選擇,施肥規劃,産量預測, 病蟲害管理等)。憑借孟山都的業務優勢,截至到 2016 年 7 月,The Climate在美國市場覆蓋了美國 1/3 的總耕地面積(9200萬英畝),而通過農戶的種植、交易數據建立起的風控模型,依然是平台服務于保險、金融業的核心資源。
孟山都的高級研究員、原The Climate戰略顧問和技術總監向海濤博士回國創業後,就想通過數溪科技打造中國版The Climate,他的這一背景和中科院土壤所給到的資源支持,讓數溪科技在資本市場上備受到關注,此前已完成洪泰基金投資的天使輪融資。中化農業今年也在智慧農業的戰略下,推出了兩款針對大田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數字化農業平台——MAP智農、MAP慧農。
但無疑極飛科技在轉型數字農業中具備了基礎和優勢。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恰恰在數據獲取端,由于缺少高質量的數據源,國内農業大數據企業大多集數據采集、數據分析與挖掘、數據應用等多線任務于一體,數據資源則是其中的基本條件和入口。
早期極飛科技為了讓植保無人機能夠實現全自主飛行作業,必須基于田塊的數字地圖來給無人機導航,農業領域糟糕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讓極飛科技隻能自行搭建田塊數據庫,再配合自研的RTK技術完成精準定位。近年來通過人工測繪、極俠、用戶上傳積累起來的田塊數據,恰恰變成了極飛科技切入種植管理的好資源,而運營體系中的數萬台無人機仍在持續豐富這一數據庫。
農業領域需要更有耐心的資本
農業領域的投資數量、專業投資機構了了,即便在産業互聯網、産業升級的聲浪此起彼伏,農業也是被遺忘的角落,核心原因就在于農業是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慢的重行業。
談及2016年後未再融資,彭斌表示,這一方面與極飛科技通過合理的産品定價策略保持着較好的現金流有關系,另一方面,農業企業需要有長期耐心的資本,面對一年一熟的作物生長規律,數字化産品也不得不經曆2-3年的打磨,才能使産品趨于成熟,即便如此還面臨着數據質量、數據清洗、數據價值挖掘到最終變現中間的種種難題。這樣的行業規律,更要求能認可中國農業發展長期價值的資本與企業一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