闆塊一 學斷句,熟讀課文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小古文,念課題——
生:(齊讀)王戎不取道旁李。
師:“戎”是一個生字,伸出手指,跟老師寫一遍。
(師範寫,生書空。)
師:“取”相當于哪個字?
生:拿、摘。
師:樹上的果子,是“拿”還是“摘”?
生:(齊答)摘。
師:在古代,三輛馬車并排走的叫“路”;兩輛馬車并排走的叫“道”;一輛馬車可以走的叫“途”;不能走馬車隻能走人的叫“徑”。“道旁李”就是——
生:大道旁邊的李樹上結的李子。
師:沒錯,在人來人往的大道上,誰都可以摘到那些垂下來的李子,而王戎卻沒有摘。這個意思就是——
生:(齊讀)王戎不取道旁李。
師:王戎是何許人也?我們一起來看——(出示)
王戎,晉朝人,“竹林七賢”之一,自幼聰慧。
(生齊讀)
師:三國之後的朝代叫晉朝。當時有七個非常有名的人物,既有德行,又有才華,常常在三陽縣的竹林裡飲酒作詩,談論天下,被稱為“竹林七賢”。王戎就是其中之一。這篇課文寫的是王戎小時候的故事,他非常聰慧。我們一起來看這個故事,原文是這樣的,(出示無标點古文)有什麼特點?
生:沒有停頓。
師:是的,沒有停頓,讀起來就很難。所以古人讀書都要練一門功夫,叫作——(出示:斷句。)
師:要把這麼長的一篇古文分成一個個的句子,怎麼來斷句呢?大家都知道,一個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是這樣寫的:誰做什麼,或者誰在什麼地方做什麼。注意這裡的名詞“誰”,是句子的“頭”,抓住這個“頭”,就能斷開一個句子,這叫“名詞斷句法”。這篇古文中有哪些名詞呢?(依次出示:人名、地名、物名。)
師:這篇古文的主人公是——
生:(齊答)王戎。
師:我們就在“王戎”下面畫一條線,清楚了嗎?拿起筆,聽老師讀古文,畫出文中的人名,請一位同學畫在黑闆上的古文中。
師:同學們畫了哪些人名?第一個——
生:(齊答)王戎。
師:第二個——
生:(齊答)諸小兒。
師:什麼意思?
生:很多小孩子。
師:對了,“諸”就是許多。諸位同學,就是許多同學。第三個——
生:(齊答)諸兒。
師:發現沒有?第一次出現是三個字“諸小兒”,再次出現就省略了,變成——
生:(齊答)諸兒。
師:後來,又出現了一個人名——
生:(齊答)戎。
師:古文中第一次出現的人名,有姓有名,再次出現往往把姓省略了。接下來找地名,老師讀,你們畫。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
生:道旁。
師:很多古文中的地名比較複雜,一定要畫清楚。還有最重要的——
生:(齊答)物名。
(師讀課文,生畫物名。)
師:這個故事中出現了——
生:李樹。
師:李樹上結——
生:李子。
師:“多子折枝”的“子”就是“李子”。還有——
生:“此必苦李”的“苦李”。
師:不是一般的李子,而是苦的,稱為——
生:(齊答)苦李。
師:找到古文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就能用“名詞斷句法”,把沒有停頓的古文讀正确、讀通順。這一門功夫叫——
生:(齊答)斷句。
師:現在我們來讀課文,老師讀一句,同學們跟着讀一句。
(生跟師讀,重點讀順長句: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
師:會讀還不夠,我們要熟讀。自己練習讀3分鐘,先慢再快,時間不到,讀書不停。
(生練讀3分鐘)
師:誰讀得又快又好?(指名)你讀了幾遍?
生:5遍。(朗讀課文)
師:真好,正确流利,口齒清楚,掌聲鼓勵!誰來讀?
(生快速朗讀課文)
師:他不但讀得快,而且能背誦了。你讀了幾遍?
生:15遍。(掌聲)
闆塊二 釋字義,講述故事
師:讀得熟了自然就會背了,這就叫“熟讀成誦”。學古文,不但要讀得熟,而且要讀得懂。讀得懂讀不懂,有一個秘訣——能區分古今字義的不同。考考你,用1分鐘看一看課文中的注釋,哪些字的意思古今不一樣?(出示注釋)
師:哪幾個字古今字義不一樣呢?我們一起來看:嘗,現在理解為“品嘗”,古文中解釋為——
生:(齊答)曾經。
師:競走。哪一個字的意思古今不一樣?
生:(齊答)走。
師:現在理解為“走路”,古代的“走”就是現在的——
生:(齊答)跑。
師:“競走”就是——
生:(齊答)争着跑,争先恐後地跑過去。
師:“信然”,課文中注釋為——
生:(齊答)的确如此。
師:大家看這個“信”字,單人旁一個言,怎樣的話你就相信了?
生:真的。
師:對呀,所以“信”本來的意思就是“真的”;“然”本來的意思就是“這樣”。“信然”就是——
生:(齊答)真的這樣。
師:也可以說是——
生:(齊答)的确如此。
師:看樹在道邊而多子,這個“而”相當于哪個字的意思?
生:卻。
師:沒錯,表示轉折,可以解釋為“卻”或者“但是”。這些字的古今字義不同,要區分清楚。古文中有一個字,它變化多端,在不同的地方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就像孫悟空,會七十二變,哪個字?
生:之。
師:對了,讀到這個“之”字,你可要小心哦,一定要仔細地想一想:這個句子中的“之”指什麼?考考你——(出示:諸兒競走取之)
生:代詞,代指李子。
師:你連代詞都知道啊,了不起!我們再來看——(出示:人問之)
師:是不是指“李子”了?
生:是指“王戎”。
師:再來看——(出示:取之信然)
生:這裡指“李子”。
師:不錯,這裡的“之”難不住你們。那麼,這篇古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同桌合作,一個人念句子,一個人說故事。我來找一位同學示範一下。(指名讀)你先讀句子,我再說故事。
生: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
師: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子一起去玩耍。現在我們換一下,我來讀句子,你來說故事。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
生: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子一起在路上遊玩。
師:很好!老師再考你一句: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生:他們看見道路旁邊的一棵李樹上的李子多得都快把樹枝壓斷了。
師:說對了,這句話太長了,可以分成兩個句子來說,不然會憋壞了。(衆笑)
生:他們看見道路邊的一棵李樹上長滿了李子,都快把樹枝壓斷了。
師:再考你一下:諸兒競走取之。
生:這些小孩子都争先恐後地跑過去摘李子。
師:唯戎不動。
生:隻有王戎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師:真是難不倒你啊!(衆掌聲)同桌一起練,一個人讀課文,一個人講故事,然後再交換。
(生自由練習)
師:(指名一對同桌)請你們先來展示一下。其他同學認真聽,一是聽讀得對不對,二是聽講得好不好。
(兩位同學一讀一講)
師:太好了,配合默契!讓人聽了還想再聽。連起來講一講這個故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
生:有!
師:要講得讓我們入迷哦!
生: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子一塊兒到外面的大路上玩耍。他們看見道路旁邊的李樹上果實累累,壓彎了樹枝,一伸手就可以摘到那些李子。這些小孩子都争先恐後地跑過去摘李子吃,你推我擠,吵吵嚷嚷,隻有王戎站在那裡看,一動也不動。有人看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王戎:“王戎,你怎麼不去摘李子啊?”王戎指着那棵李樹,回答說:“這棵李樹長在大路旁邊,卻還留着這麼多的李子,那李子一定是苦的。”那些人摘了一嘗,真的都是苦李子。
師:講得真好,大家都聽得入迷了!(衆掌聲)
闆塊三 議苦李,學習思辨
師:聽完故事,老師有一個問題——(出示)
王戎沒有嘗過李子,怎麼知道一定是苦李呢?
生:因為李樹長在大路旁,這麼多人都看見有李子,怎麼都不去摘呢?不苦的話,應該早就被人摘完了。
師:有道理,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如果是甜李子的話,肯定早就被孩子們打包回家了。(衆笑)
師:從反面來說,有道理。
生:因為在道路邊車來車往,李子受到了驚吓,所以苦了。
師:你的想象力太豐富了。(衆笑)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演一演,就清楚了。(指名)你來演路人,老師來演李樹。(師站着不動,伸出雙手,手指間夾着粉筆頭。)我是一棵李樹哦,上面有很多果子。(衆笑)現在長的是苦李,你從那邊走過來。你會怎麼做?你會對大家怎麼說?
生:(演摘李子吃,趕緊吐掉。)這李子是苦的,大家可别再吃啊!(衆笑)
師:現在長的是甜李,你又會怎麼做?怎麼說?
生:(演摘李子吃)啊!這李子真甜,大家都來嘗一嘗吧!(說完再摘,把李子都摘完了。)
師:同學們都看明白了嗎?(生齊答:看明白了。)誰能說清楚呢?
生:如果李子是甜的,每個人都要去摘來吃,樹上肯定剩不下幾個李子了;如果李子是苦的,沒有人去摘來吃,樹上才剩下那麼多李子。
師:你用兩個如果,把原因說得很清楚!事情本來是這樣的——(出示)
樹在道旁結苦李→( )→多子折枝。
生:樹在道旁結苦李,沒人去摘,多子折枝。
師:用上“因為……所以……”來說一說。
生:因為樹在道旁結苦李,沒人去摘,所以多子折枝。
師:這是事情本來的樣子。王戎呢?他看
到——(生齊答)多子折枝,就想到——(生齊答)沒人去摘,最後做出判斷——(生齊答)此必苦李。(出示:看見→思考→判斷)
師:王戎是根據看到的現象,經過分析思考,推斷出來這個李子是苦的。考考你——(出示)
樹在道旁而少子→( )→此必( )。
生:王戎看見樹在道旁而少子,人們肯定嘗過,都摘完了,此必甜李。
師:說得更簡潔一些。
生:王戎看見樹在道旁而少子,都被人們摘了,此必甜李。
師:現在,你們跟王戎一樣——
生:(齊答)聰慧。
師:那怎樣才能像王戎一樣聰慧呢?
生:要多讀一些課外書,多知道一些知識。
師:是的,要多讀書。
生:要學會判斷。
師:要學會推理。借你一個句式:(出示)
我們要像王戎一樣_________。
生:我們要像王戎一樣善于思考,冷靜推斷。
師:你是一個聰慧的孩子!
生:我們要像王戎一樣仔細觀察。
師:然後——
生:思考和判斷。
師:說完整。
生:我們要像王戎一樣仔細觀察,然後分析思考,最後推理判斷。
師:仔細觀察,分析思考,推理判斷,不盲從,不跟風,那樣你就變得和王戎一樣聰慧了。王戎當時隻有幾歲?
生:(齊答)七歲。
師:這個故事選自這本書——展示《世說新語》,書中記載了許多小朋友的故事。比如《楊氏之子》《詠雪》《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的兒子也隻有七歲,他卻能把一個成年人說得無地自容,到底怎麼回事呢?請你回家去讀——
生:(齊)世說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