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葉志虎
11月3日,參加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的詩人們,深入成都多個點位進行采風。在成都的采風行程完成後,詩人們還将前往重慶,在奉節、北碚等地領略巴國詩意。
來自北京的中國人大教授、詩人、詩歌翻譯家王家新坦承,參加這次中國詩歌節,主要是為杜甫而來。這次詩歌節是在成都和重慶舉辦,不僅能去杜甫的草堂而且可以去奉節看看。因為“杜甫晚期在奉節有一個詩歌寫作的巅峰。我30多年前曾經去過奉節,這次很想再去看看”。
王家新是詩人,也是詩歌翻譯家。他翻譯過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茨維塔耶娃、保羅·策蘭、洛爾迦等詩人的詩。王家新說,其實中國詩歌傳統,作為一種文化基因,一直在他身上,以隐秘的形式,參與對他的詩歌塑造。“我們和傳統的關系,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繼承關系。杜甫是一個占據核心位置的詩人。1998年,我在德國的時候,曾經寫過一組詩叫《古堡劄記》,那時候我翻譯的詩有杜甫、裡爾克等。看起來似乎混合,但對我來講是很自然的。”
王家新說,就像多多所說,這代人生活在兩排樹之間,“自現代社會以來,任何一個詩人,包括中國詩人都生活在兩排樹之間,有多種語言文化的相互交彙對話,甚至沖突等。我們也注定在這一個更廣闊的跨語言文化的世界的語境下寫作,在整個人類文明更大的背景下寫作,這是我們這一代文化人的命運或者說位置……一個有創造力的詩人,總會以人們意料不到的方式來刷新變革和擴展傳統。這是我的一個理解。”
2020年春天,疫情嚴重的時日,BBC播了專題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發一陣“中國杜甫熱”。王家新說,作為杜甫的讀者,他對這個紀錄片有很多不滿足,“畢竟紀錄片所能展示的視角也非常有限,它不可能完全展現杜甫的全部。”
在片中,來自英國的著名演員伊恩・麥克萊恩,對杜甫詩歌英文版的朗誦,讓王家新贊歎不已,“太好了,真摯、自然、克制,一刹那,我真感到杜甫精神在他身上複活了。我聽了好幾遍,流下了眼淚。”
王家新感慨說,作為中國詩人是有幸的,“有幸有了杜甫這樣的前輩,是一個偉大的榜樣,偉大的參照。寫一首好詩是幸福的,讀到一首好詩更幸福,找到一位吸引你終生去閱讀的詩人,那更是一生幸運所在。杜甫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值得終生閱讀的詩人。”
為什麼會如此推崇杜甫?王家新說,“就是針對198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那種青春的抒情還有先鋒的實驗,我想借着對杜甫的推崇把時間和曆史的緯度引入當下的詩學探讨中,為我們詩歌尋找一種更為可靠和永久的尺度。”
閱讀杜詩,讓王家新感受深刻的還有,“杜甫的詩是真實的、可信賴的,能提供真實可靠的力量。不像有些天才詩人,寫得好倒是好,可是有時候讓你禁不住懷疑:這是他寫的嗎?我是有榜樣的,杜甫就是我的榜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