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這一行投資大、見效慢,幹這一行真的需要很大的毅力去堅持。”回憶起十多年的創業經曆,鄢幫能說道。曾經和妻子15萬元起家的他,如今旗下已經開辦了三家養殖場,總占地面積13000多㎡,其中僅現有的兩個廠,年産值已經達到了1500萬元。“做農業要擔起責任,要對社會負責,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堅持、細心、肯幹,這就是成功的法寶。”鄢幫能感慨道。
10月15日,記者來到鄢幫能的紅專畜牧養殖場,在經曆了多重嚴格的消毒工序後,實地走進養豬場進行了探訪。據了解,今年40歲的鄢幫能是安康市漢濱區流水鎮人,在那個年代,農村出身的他早早的奔赴廣東在一家電子廠打工,日複一日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薪資也是寥寥無幾,一個月隻有幾百塊錢,4年過去了,鄢幫能深感到生活的壓力,決心回到家鄉安康創業。他回憶道:“我回到安康是2000年,創業最主要的是想追求美好的生活,當時也嘗試過很多産業項目,包括電器銷售、商品批發、船舶運輸等等,但最終都沒形成氣候。”
2008年,鄢幫能在看準機遇後選擇和妻子放手一搏,投資15萬元開辦養殖場飼養生豬。然而,第一年的飼養成果卻給鄢幫能潑了一盆冷水。他笑着回憶道:“當時啥都不懂,養的一塌糊塗,用的還是最原始的飼養技術。尤其是引種,哪裡的便宜在哪買,品種不行,一年下來一隻都養不到200斤,最後隻掙了9萬元,夫妻倆徹底白幹了一年。”
盡管遭遇不順,鄢幫能依然選擇堅持養殖這一行業,為了彌補虧損,他不得不一邊銷售電器一邊管理養殖場。鄢幫能講:“豬糧安天下,民以食為天,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是離不開糧食豬肉的,市場的需求是很大的,所以是有前景的,但是農業這一行投資大、見效慢,幹這一行真的需要很大的毅力去堅持,還要有魄力去應對風險。”
“從2008年到現在,15年來,由于市場價格波動,我們廠先後經曆了5次大的風險和兩次疫情壓力,但我都挺過來了。養豬首先技術要夠硬,市、區政府經常組織教授專家給我們做技術培訓,平常我們也通過視頻、書籍自學。”鄢幫能告訴記者。
廠區内,工人們正在分揀飼料,這批飼料根據硒含量劃分為不同類型,用來實驗飼養富硒豬。據鄢幫能介紹,通過不同含量的含硒飼料飼養,記錄下相關數據,再通過檢測機構的認定,根據食品安全标準來确定富硒豬的飼養要求。
據了解,鄢幫能現在旗下擁有三家生豬養殖場,其中現有的兩處養殖場年産值達到1500萬元,新廠預計今年10月底投産,三個廠總占地面積13000多㎡,年飼養生豬量預計在15000頭以上。除自繁自養外,2017年,鄢幫能還申報審批了生豬人工授精站關廟分站,開展配種工作。5年過去了,廠裡從3頭種公豬發展到15頭,包括大約克、杜洛克、長白種公豬三個品系,配種服務輻射周邊地區,年配種量7000頭左右。
“做農業要擔起責任,要對社會負責,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堅持、細心、肯幹,這就是成功的法寶。” 鄢幫能說道。
華商報記者 程斌 編輯 吳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