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農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産物,前者是人們的主要聚集地,是國家商業、工業、政治發展的重心,而後者則是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活比較安甯的存在。正是因為這樣明顯的區别,所以不同追求的人,則會選擇不同的地方進行發展。
如今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了,因此很多在城市工作的人,往往會感到壓力非常之大,所以選擇前往農村獲得片刻的安甯。而對于古人而言,他們也是這樣想的,因此不少的名人曾經寫下過一些非常經典的描繪農村生活的詩詞,比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便是如此。
清平樂
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用輕筆淡墨,描繪了一幅農村的風俗畫,惟妙惟肖,情趣盎然,還被選入了小學課本,其中這首詞全文如下:
《清平樂·村居》
宋代: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對于這首詞,倘若從字面上而言的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這帶着些許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是如此溫柔和美好,而那滿頭白發的,又是誰家的公婆父老呢?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裡編織雞籠。而那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着剛摘下的蓮蓬。
在這首詞中,作者在上片中對農村中的景象進行了深入的描繪:茅屋、小溪、小草以及農村中的人,更甚至是當地人的鄉音,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感到無比的舒服,也很容易讓我們在腦中湧現出一片清新秀麗的環境。當然,在上片中的點睛之筆是這對年老的夫妻,他們和諧并且惬意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
而在下片中,作者描繪了這對夫婦孩子們的情況,大兒子擔負着溪東豆地裡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隻能做點輔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隻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态。
顯然的,從描繪中,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人員的分工,長大的人多做點事情,年紀稍小的人可以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而年紀最小的人,則趁着大好的童年好好玩耍。而這,顯然是正常家庭會出現的局面,也顯得更加真實。
作者在一首短短的詞中,用寥寥無幾的詞彙描繪出了農村的景色,農村的人,将農村生活描寫得淋漓盡緻,也讓我們的心中感受到了一絲生活的氣息,一絲安甯。
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遭到排擠和打擊,并因此歸隐農村時候所寫。而這份甯靜,對他而言,是非常可貴的,畢竟此時他的内心定然是不平靜的,他一心想要幫助皇帝收複大宋的江山,想要抗擊金兵,一統中國。但是可惜的是,他沒有機會,隻能夠在這農村中憂慮國家的未來。
參考資料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