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你曾有過哪些因為方言而引起笑話的經曆。”
一位知乎用戶如此答道。
走在路上,南京舍友問現在幾點啦。
我看了看表,說:“十二點四個字。”
舍友頓了頓,呆了幾秒,說:“哪四個字?”
這大概是廣東人才能get到的梗吧。
所謂的“四個字”,指的是鐘表上的分針所指的“4”。十二點四個字指的是十二點二十分。這一受粵語表達方式的影響而形成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似乎為廣東人所獨有的。
說起粵語,會想到什麼呢?
或許是老一輩愛看的粵曲,曲調悅耳唱腔婉轉,唱詞華麗服飾精緻。在老式的電視機裡吱吱呀呀的表演着一個個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坎坷愛情,窦娥冤案平反。從元朝一直流傳至今。粵劇如同滔滔江水,幾經波折,卻依然奔騰不息。
《梁山伯與祝英台》劇照
或許是陪伴着廣東人長大的“下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市儈卻又接地氣。四個來自不同地區的媳婦嫁到廣州的一戶人家當中。幾句粵語中有夾雜着方言,各種的雞毛蒜皮小事卻處處可見鄰裡感情,在摩擦中碰撞出溫馨的氣氛。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照
或許是充滿活力的港劇港樂,扣人心弦的tvb懸疑劇,每次去KTV必點的楊千嬅,陳奕迅經典歌曲。“時代變,人物風景都改變。”香港文化卻依然燦爛不變。
不可否認,在每個廣東人心中,粵語都有千百萬表達方式,在一代又一代的廣東人心中,粵語是最熟悉的鄉音。
推普潮下,粵語是生存還是毀滅?
提起粵語,就不得不提與之矛盾格外突出的普通話。正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粵語隻不過是屬于廣東人的方言,然而卻因為普通話的大量湧入,粵語更甚成為了“過街老鼠。”
在2010年,為迎接亞運會,廣州市政協會上提出“電視台改用普通話播出”的建議,掀起了一場“粵普之争”的腥風血雨。
圖片來源于網絡
推廣普通話的出發點其實是對的。同時,方言能夠有趣生動地反映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及文化習俗,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際交流,“雞同鴨講”的分歧越來越大。此時,普通話的推廣就更有必要了。
時至今日,普通話的推廣已經達到了70%,在公衆場合張貼的标語“請講普通話”也已經實現了。
但正如一把雙刃劍,粵語與普通話的争議備受關注。在日常生活中,普通話的使用率逐漸提高,年輕人和小孩在學會普通話以後,卻喪失了對粵語的聽說能力。
不得不承認,如今能操一口流利的粵語的年輕人又有多少呢?但願在不久的将來,粵語的傳承火炬不會在我們手上丢失。
推行普通話與傳承地區方言,其實并沒有沖突。他們都是源于生活,所以,盲目地去抵制普通話或者推廣普通話的行為并沒有意義,倒不如在閑時聽上一首半曲的港樂。
港樂相關資料 圖源網絡
幾年前網絡上流傳着一個視頻,《舌尖上的粵語》,裡面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試想一下,如果在這世界上所有人都穿着一模一樣的衣服,吃着一模一樣的食物,講着一模一樣的語言,那還算得上是同一個世界嘛。”
正是因為有差異,多元化,這世界才會如此美好。
保護粵語文化,還有很長得路需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