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為五髒,七星開七竅,七星降童子,以衛其身,七星化為一星,在人頭上,去頂三尺,人為善,則其星光大而明,人為惡,則其星冥暗而小,星光墜滅則身死。
——道經《雲笈七箋》
現在想想,羅貫中的一句:“隻因先主叮咛後,星落秋風五丈原”,更像是一句谶語,将曆史永遠定格在“三顧茅廬”這個君臣若魚水的美好時刻。
“三顧茅廬”是他一生的幸運,也是他一生的負擔。
諸葛亮——中國傳統文人心中忠臣良相的代表,中華兒女心中智慧謀略的象征。
演義小說中的他,料事如神,運籌帷幄。隻見大扇輕搖,水面用火,八十三萬大軍盡成焦土;但聞铿锵之言,擲地有聲,使得八旬老叟陣前膽破。
文,他舌戰群儒,隻言片語之間挑動千端戰火;武,他可布八陣,于談笑風生時使十萬雄兵葬身魚渦。
可就是這樣的一位傳奇的人物,依舊躲不過命運的嘲弄,于七七四十九盞明燈前,歎歲月蹉跎。
可惜的是曆史,不能假設。但曆史當中,真的有“禳星延壽”這樣的方法嗎?如果諸葛亮延壽成功曆史又将如何改寫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禳星”的描寫:“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執皂旗,穿皂衣,環繞帳外;我自于帳中祈禳北鬥。若七日内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如燈滅,吾必死矣”。
在這一段當中,羅貫中将“祈禳之術”描寫得神乎其神,實際上,在中國道家的文化當中,的确有“祈禳”這種說法。
從字義上理解,《說文解字》中說“祈,求福也。”《詩經·小雅》中就有“發彼有的,以祈爾爵。”的說法。而“禳”在辭書《廣韻》中的說法是“禳,除殃祭也”。而“祈禳星辰”的方式自古有之,如:《左傳》中就有“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
從形式上說,“祈禳”本身就是封建帝王祭拜天地、祈求自身消災避禍、國家風調雨順的一種方式。他們在面對天地,莊嚴鄭重地表達自己的心意之後,再将自身願望傳遞給國家級的道士、巫師、神婆等有靈異氣質的人,使其代替通靈祈禱。在古代中國,人們認為,宇宙的三大基本要素就是天、地、人,所以人們将神靈分為天神、人鬼和地祗,而星辰也就成為了神明的一部分。
而在道家傳統的星相學當中,常有“南鬥注生,北鬥注死”的說法。這裡的“注”就是“标注”,簡單的理解,大家可以解釋為:南鬥主賞、北鬥主罰的意思。前者是為了增福填祿,後者才是免禍延年,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拜南鬥,禳七星”。
在道家《雲笈七箋》中認為,北鬥七星對應着人的“七魄”,主人福禍生死。所謂“五星為五髒,七星開七竅,七星降童子,以衛其身,七星化為一星,在人頭上,去頂三尺,人為善,則其星光大而明,人為惡,則其星冥暗而小,善積則福至,惡積則災生,星光墜滅則身死。”這也是民間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出處。而道家也根據這樣參星拜鬥的方法研究出填油接命之法,也就是《三國演義》中所說的“本命七星燈”。所謂“七星燈”是指人身内七個大的、關鍵的、能吸收和轉換生命能量的位。
根據《三國演義》中所說的:“甲士四十九人,各執皂旗,穿皂衣,環繞帳外”在《易》理中,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祈禳”設立界限,使帳内和帳外形成結界,這樣的布置稱為“壇界”,所謂“七七四十九”,“七”為周天變化之數,寓意生生不息,循環往複,“皂旗、皂衣”中的“皂”是“黑”,五行中主水,這個“壇界”也就是“護城河”的意思。
如筆者沒有猜錯,諸葛武侯的帳内應按照反向的先天八卦的方式,擺設六十盞小燈。明暗各三十盞,代表陰陽,再于北鬥星君的排位前進行祈禱。這個方面,羅貫中先生并未進行細緻的描寫,我們也不再參照《易》理贅述。
也許在道家文化當中,“禳星”之法,也許真的能夠依據人體生理學而延年益壽吧。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如果諸葛亮真的能夠祈禳成功的話,也就能延壽“一紀”也就是12年。其實,從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戰績來看,我們不難發現,諸葛亮北伐的失敗,除了第一次用人不當的街亭之失和第二次的陳倉短糧,其他一般都是由于後院起火和武将病亡,比如:苟安的離間、李嚴的詐攻、張苞的病亡等,再不就是不占天時,也就是最後上方谷的天降大雨。
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單是“鬥陣辱仲達”和“借雨破陳倉”的謀略和戰術,就勝司馬懿多時了。正如羅貫中所說“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天下屬晉朝。”
“悠悠蒼天,曷薄于我?”不知後人有多少人都曾希望諸葛武侯真能具有通天徹地之法、神鬼莫測之能,通過七星延壽、重扶漢室,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将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