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标準長度單位,“米”一直兢兢業業的為數學服務。可是“米“一直以來是被當作人民大衆的食物來定義的,什麼時候用“米”來做長度單位的呢?溫叔經過查證,為大家詳細道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不知道的來曆。
大米
“米”又稱為大米,作為現代人類的主食之一,是稻谷經過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制成的成品。大約在五萬年前,雲南地區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而在一萬三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人類開始口腔咀嚼全稻原谷,用以飽腹。那個時期,新人類為了生存,找尋了許多種類的食物來食用,這也養成了雜食的習性。直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河姆渡人類開始食用稻谷分離的大米。
在現代社會的解釋中,“米”作為長度單位源自舶來品,即英語“meter”的音譯而來。當初世界各國林立,并沒有像現代這樣的全球化,各個國家地區的長度單位雜亂無章,同一地區的,可能時期不同,單位都會不一樣。因此,世界上迫切的需要一個統一的單位來作為标準,就像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度量衡,标準的出現能大大方便彼此的交流。
米的鉑質原器
因此在1790年,法國這個在當時比較發達的國家通過決議,盡快制成标準,來規範實際使用。次年,規定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分之一的千萬分之一為長度單位,選取古希臘文中“metron”一詞作為這個單位的名稱,後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從1792年開始,法國天文學家用了7年時間,測量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并根據測量結果制成了米的鉑質原器,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檔案局裡。這是外國最早出現由“米”作為長度單位。
1799年法國開始使用米制,直到1875年5月20日由法國政府出面,召開了20個國家政府代表會議,正式簽置了米制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約成員國已有47個。我國于1977年參加。
清腸稻
但是,重點就在這裡,現代關于“米”作為長度單位的解釋并不全面,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所不知道的是:在清朝李汝珍的《鏡花緣》中卻已經用“米”作為長度單位了,而且另有解釋。李汝珍于1795年至1815年間寫成《鏡花緣》一書,此書描寫的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遊曆的故事中有一段:“怪不得今人射鹄,每每所發的箭離那鹄子還有一二尺遠,他卻大為可惜,隻說:‘差得一米’,俺聽了着實疑惑,以為世上哪有這樣大米。今聽九公這話,才知他說‘差的一米’,卻是煮熟的清腸稻!”語出《鏡花緣》第九回。
清腸稻
清腸稻乃是作者借由唐敖等人遊曆所見的一種稻谷,原文描寫:“迎面有株大樹,長有五丈,大有五圍,上面并無枝節,惟有無數稻須如禾穗一般,每穗一個,約長丈餘。”這是清腸稻的枝幹描寫,由于現在清腸稻沒有成熟,于是,唐敖等人開始在四周搜尋,看是否有去年成熟稻谷掉落在地。幾人尋遍草地,找來一個,那米三寸寬,五寸長,關于清腸稻味道,書中另有描述:“那米寬五寸,長一尺。煮出飯來,雖無兩丈,吃過後滿嘴清香,精神陡長,一年總不思食。此話不但林兄不信,就是當日老夫自己也覺疑惑,後來因聞當年宣帝時背陰國來獻方物,内有'清腸稻',每食一粒,終年不饑,才知當日所食大約就是清腸稻了”
李汝珍在《鏡花緣》一書中詳細說明了清腸稻的外觀以及口感,并且借由故事來解釋“米”是如何作為長度單位出現的。法國1790年出現“meter”,李汝珍1795年到1815年寫成《鏡花緣》,并于1830年李汝珍過世,清政府在1860年之後開始派遣留學生以及翻譯外國書籍,直到1875年世界上面公認米制單位。溫叔認為在1790到1815年間李汝珍接觸到外來詞語長度“米”的概率微乎其微,而其描寫的清腸稻曆史上可能真的存在,畢竟水稻的變異性很強,這可能也是袁隆平院士夢想中的品種了。“米”作為長度單位就是我國自己的發明,而非外國舶來,你清楚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