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4
聯合國糖尿病日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号召對所有糖尿病患者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對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預防宣教。
糖尿病是一組由胰島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導緻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代謝紊亂和以長期高血糖為主要表現的代謝性疾病。
雖然糖尿病常見,但是對于糖尿病大家仍存在很多誤區,今天,我們邀請到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的權威專家,來為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
吃糖與糖尿病相關嗎?
答:經常有人說,“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實,這種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吃糖與糖尿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如果長期攝入過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飲料等,會導緻超重、肥胖,增加代謝疾病發生的風險。
糖尿病與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關性,長期攝入過多的糖分,患有糖尿病的概率會明顯高于健康飲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父母或家人患有糖尿病,孩子一定得糖尿病嗎?
答:在同等條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幾率比沒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們一定會患糖尿病。刨除遺傳因素外,我國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會進展為糖尿病。如果他們能夠在潛在風險期就進行健康飲食,加強鍛煉,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正确、科學的幹預,可以延緩或極大地減少糖尿病的發生幾率。
得了糖尿病一定會出現并發症嗎?
答:對已經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來說,合理膳食,配合科學運動,遵醫囑管理血糖,同時關注血脂、血壓,控制多種代謝異常,把各項危險指标降到正常水平,可以延緩或極大地減少并發症的發生。
有糖尿病潛在風險的人群,日常生活中需要關注什麼?
答:1)從40歲起每年至少檢測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2)飲食上盡量規避重油、重鹽、重糖等不良習慣。
3)注重鍛煉,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有一定強度的運動。
4)體重指數(BMI)控制在24或以下。
5)避免過大的精神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情。
6)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
7)戒煙限酒。
運動對控制血糖和減少并發症有利嗎?
答:運動有利于健康狀态的改善,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但并不是在任何狀态下患者都能從運動中獲益。糖尿病患者如何運動應咨詢專科醫生,開始運動前應進行心肺功能和運動能力、運動風險方面的評估。有并發症的患者要遵醫囑進行生活方式幹預。有些患者在并發症的嚴重階段不宜進行運動,比如視網膜出血急性期、視網膜脫落、低血糖頻發、血糖劇烈波動、糖尿病足合并嚴重感染、嚴重的心肺疾患、腎功能不全的終末期、急性腦血管病等。
對于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來說,運動有利于提高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幫助更好地控制血糖。運動中和運動後要防範與運動相關的低血糖,尤其是運動後遲發的低血糖。運動要以有氧運動為主,根據情況配合以抗阻運動(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訓練。要根據情況,選擇自己能堅持的運動,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要注意避免運動損傷。
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
内分泌科副主任
潘琦
為何說要警惕“糖前期”?
答:我們常說的“糖前期”,指的是介于糖尿病與正常人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态,通常這類人已經具有了糖尿病的一些表現(患者自身可能未察覺)或者臨床檢查糖耐量受損(空腹或餐後),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的标準,常常被忽略。
糖前期很容易出現反應性低血糖,比如有的人到了飯點,沒吃上飯,會出現明顯的心慌手抖頭暈,這時候吃塊糖立馬就能緩解。這就說明出現了血糖的大幅波動,就要警惕了。但要确診還是建議去醫院做糖耐量實驗(OGTT實驗),這是最準确的方法。如果篩查結果為糖尿病前期者,建議每年篩查一次。
哪些人屬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答:1)以往有過糖耐量異常,也就是曆史上曾經有過血糖高,比如應激狀态下,感冒了或者情緒激動,導緻血糖高;
2)年齡≥40歲;
3)體重指數(BMI)≥24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4)有糖尿病家族史,如果一級親屬,也就是父母有糖尿病,那你就屬于高危人群,患病可能性很大;
5)有巨大兒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6)有血脂異常、高血壓等代謝疾病和大血管病變;
7)有類固醇類藥物使用史;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抑郁症藥物治療。
日常血糖監測需要注意什麼?
答: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監測是非常重要的,有幾個時間點要特别注意:
1)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後(至少8~10小時未進任何食物,飲水除外)早餐前采的血所檢測的血糖值,為糖尿病最常用的檢測指标;
2)餐前血糖:吃飯之前測的血糖,這個血糖值是個基礎,是用藥策略的參考指标;
3)餐後血糖:一般指早、中、晚餐後2小時測定的血糖,餐後血糖代表葡萄糖負荷後的血糖水平,與餐前血糖比,血糖波動越大危害越大,更容易跟大血管并發症關聯;
4)随機血糖:一天中任意時間測定的血糖。
較為理想的血糖監測應為全天血糖譜的測定,根據情況可以采取5點法(空腹 三餐後2小時 睡前)或7點法(三餐前 三餐後2小時 睡前或夜間)。
文:北京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副主任潘琦
來源: 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