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莊劍翔 文/攝)近日,揚州《雙橋街道志》開始編纂。在志書中,提到了一處鮮為人知的古迹:唐代水涵洞。據記載,這處水涵洞位于揚州大學校園内。1993年揚大綜合大樓修建時,水涵洞重現天日。而為了保護這處排水涵洞,綜合大樓的選址向西側“讓”出了兩米。
現代快報記者多方探訪,了解了這處水涵洞的規格和挖掘、保護的過程。
大學綜合大樓移動2米讓出水涵洞範圍
《雙橋街道志》中記載:揚州大學唐代水涵洞遺址位于北緯32°23'07.0",東經119°25'06.0",海拔高程8米,水利設施遺址,面積21.6平方米。在揚州唐代羅城南牆西段,即今揚州大學荷花池校區校園内。
△鋪設雙層栅欄的木地栿及西側洞壁下沉狀況(東—西)
水涵洞建築面積為21.6平方米,正南北方向,建在南城牆的基礎下,水涵洞為圓券頂長條隧道形式,寬1.8米、高2.2米、殘長12米。洞壁中腰距涵洞底0.5米處,平鋪一層木隔闆,木闆架在兩側洞壁上,木闆之間留有空隙。于水涵洞中部設置雙層木栅欄,兩層木栅欄間隔2.4米。涵洞頂用磚券砌,為一券一栿,裡券用磚直立砌,外券用磚橫立砌。這種形制的水涵洞是首次發現。既有排水功能,又有防禦能力。
△水涵洞結構複原示意圖
此次發掘的磚木結構的水涵洞,為研究唐代揚州的城市建設又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1993年江蘇揚州城考古隊發掘以後,為了保護唐代水涵洞,揚大綜合大樓向西移動2米,讓出水涵洞範圍,将其就地填埋。
考古專家回憶:搶救性發掘保護住了這處重要遺址
△揚州城1987~1998年考古發掘報告
經過多方查找,現代快報記者找到了一本《揚州城1987~1998年考古發掘報告》,這本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方聯合編著。其中,記載了考古專家蔣忠義回憶的水涵洞發掘過程。
△西側洞壁南端的磚砌閘闆槽
“水涵洞位于揚州市大學南路口西側,即唐羅城9号南門之西30米處。”蔣忠義在書中回憶,1993年,揚州大學建綜合大樓時發現了這處遺址。挖樓槽基坑時,基建部門首先挖到水涵洞券頂磚,開始認為是古墓。出于好奇,在未報告當地文物主管部門的情況下,基建部門自行挖掘,将發現的券頂磚打碎掀開,後發現許多橫隔方木,木材全部被扒出,結果卻一無所獲,基坑邊堆滿了破碎的唐磚和木頭。
文物部門知道消息趕赴現場時,水涵洞已被破壞了三分之二,隻殘存涵洞基礎部分。
從基坑北壁保存的水涵洞橫切端面大體可以看出磚砌的涵洞洞壁、殘存的券頂和中間的橫隔方木。經搶救性發掘,及時保護住了這處重要的唐代水涵洞遺址。
△水涵洞出土的定窯白釉侈口碗(左)和宜興窯青釉缽(右)
同時,在這處水涵洞遺址的第三至五層裡,還出土了一些瓷片,主要為青瓷。有長沙窯、宜興窯、越窯、壽州窯、定窯和鞏縣窯,器形有碗、盤、罐等,還有極少的三彩器物碎片和建築構件等,皆為唐代遺物。
它承載了唐代揚州城生活區的排水防澇功能
△基坑北壁暴露的涵洞券腳、洞壁和隔闆痕
在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向記者出示了一張唐羅城地圖。在地圖中可以看到,當年的揚州城南北長、東西略窄,水涵洞正巧就位于城牆西南内角下。如今,水涵洞所在地距離已經挖掘保護的南門遺址,直線距離約1.5公裡左右。
工作人員介紹,唐代的揚州分為蜀岡上和蜀岡下,其中,蜀岡下是市民們的生活區,水涵洞便在其中。文史專家黃繼林表示,目前揚州其他挖掘、發現的水涵洞,不但有較寬敞的空間,裡面還有泥沙等材料,一旦需要排水,泥沙也能起到很好地吸水作用。這處水涵洞也應該是這樣。除了排水,如果遇到大雨、大水,這樣的水涵洞也能很好的起到防澇作用。
△水涵洞全景(北—南)
“水涵洞的水應該是排到了現在的荷花池這裡。”黃繼林推測,水涵洞是揚州唐羅城的排水系統的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993年水涵洞重見天日,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後,決定就地填埋。“當時的考古條件并不像現在這樣,再加上南方潮濕,如果讓涵洞繼續暴露,會造成損壞。”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表示,此前發掘出的多處唐羅城遺址,都是用的這種方法,這也是保護遺址的最好的方法。
如今,這處唐代水涵洞靜靜地躺在地下,繼續用自己的方式見證着揚州城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