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夏風燥熱,秋至未至。城市的車水馬龍,擁擠又匆忙;霓虹燈下,閃爍的是一個個浮躁的夜。簡單的生活,淳樸的情感,似乎在很久前我們便不曾感受到了。
我和小夥伴背上行囊,準備前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感受苗家風土人情,找尋簡樸生活的味道。
來源:貴州旅遊報道
作者:鄧珊
涼爽的微風輕輕撫過我的臉頰,一陣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遠方的朝陽染紅山崗,我整個人都沉溺在了習習涼風之中。苗寨的入口豎着一塊當代散文家餘秋雨題詞的石碑,"以美麗回答一切"是他對苗寨最精煉的贊美。
西江,苗疆聖水,千戶苗鄉;蚩尤、九黎,涿鹿之戰,半部華夏史都與這裡有着說不完、道不盡的曆史淵源。西江千戶苗寨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地,這裡保存着完整的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承載着苗族古老且淳樸的鄉土氣息。
西江千戶苗寨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曆史和發展之地。走進西江,仿佛便置身于苗族史詩的露天博物館,秀美旖旎的苗鄉風景,盡收眼底;神秘古樸的苗族特色,震撼心神。
西江千戶苗寨的建築是苗鄉一大特色,蘊含着世世代代苗族同胞的智慧結晶。
走進西江千戶苗寨,我們可以看到具有古代南方幹欄式的居民建築。這種建築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鬥式歇山頂結構,分為平底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多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吊腳樓每一層的設計都有着自己獨到的用處,不僅與周圍的風景相得益彰,更節約了對土地的使用,是中國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
踏過一塊塊石闆路,"高山流水"的氣息撲面而來。清澈誘人的白水河将西江苗寨一分為二,四面環抱的群山被茂密的植被覆蓋,成片的梯田和吊腳樓構成了一大自然秀麗的名勝古迹。
從寨腳到寨頭,橫跨在白水河上有七座風雨橋。風雨橋是苗寨在村寨附近修建的關風畜氣和遮風擋雨的一大建築。它原為全木式結構建造,後因易被大水沖垮,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構造,使得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抗洪能力大大增強。
行走在西江苗寨的街頭,身穿苗族衣裳,頭戴苗族銀飾的人兒随處可見,熱愛家鄉文化的人兒總是毫不吝啬地将苗族史詩穿在身上,展現在人們眼前。人們在這裡漫步、休憩,随處可見的悠然自得,是千戶苗寨自然原始的獨特味道。
靜谧美好的生活下,苗鄉人民不忘以載歌載舞的方式為生活增添樂趣。每天上午和下午,當地苗族同胞總會為來往的人們帶來民族歌舞表演。華麗的服飾,歡樂的曲調,動感的舞蹈,沉浸在苗族特色歌舞之中,置身于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年邁的老人,整齊的對唱,宏大的古歌,苗族文化被淳樸的老人演奏得淋漓盡緻。我坐在亭中納涼,不禁被古老的苗鄉文化深深打動。旋轉悠揚的苗鄉歌聲,唯美飄逸的苗家舞蹈,仿佛在訴說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陌生的苗語古歌,娓娓動聽,如訴如泣,好似正在講述着苗族曆史文化的發展進程。
漫步在古老的小巷,忽遇孩童跪地玩耍,手邊的四角闆随力而躍,兒時的記憶在腦海不斷放映。我乘着吹不散時光回憶的微風,繼續感受着苗寨未知的美好。駐足在苗寨的街頭,苗家的人間煙火緩緩升起。生活在小農經濟下的苗寨,始終保留着刀耕火種的生活習慣,用最原始的勞作方式構建着屬于他們的美好。
飯點時分,我和小夥伴走進了一家苗家的小餐館,點了幾個苗族特色菜,邊吃邊聊着。"這是什麼魚啊,好嫩好鮮!"小夥伴被酸湯魚的肉質深深吸引。"這是稻花魚,生活在稻田裡,吃稻麥根、浮萍、小蟲長大,可是純天然的嘞!"餐館老闆說道。"怪不得噢!""你再試試這鼓藏肉,也是鮮香得很……"小夥伴和熱情洋溢的老闆開始了"談天論地"……歡聲笑語中滿載着西江苗家濃濃的情意。
午後的時光依舊惬意,跟餐館老闆交談完後,小夥伴決定去體驗一下撈魚,他挽起褲腳,便下水去了。同去體驗的旅客甚多,炎炎的烈日擋不住他們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苗寨賦予着人們休閑雅緻的情調。
每當黃昏時分,苗寨的青山雲霞氤氲,霞光籠罩,千家萬戶便亮起了燈。夜幕場下,燈的海洋好似耀眼的星河。浮躁的時代裡,溫馨的燈光照耀着前方的路途,恬靜美好的歲月在此刻永駐。
踏實的生活,靜守的本心,淳樸的風情,我想這就好比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了吧。
#貴州煙火潮有味##抖說多彩貴州##我要上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