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 ,一語知友
一葉知秋和一語知友,一個說自然現象,一個也說自然現象,前者說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後者說人生四季的自然現象。
我曾經是那樣的喜歡四季常青的樹木,諸如香樟與桂花,他們都是名貴樹種。規劃設計專家李中玉院長說,學校裡更适合種植落葉的樹種,原因就是“一葉知秋”。第一片樹葉落下,是哪一天?當第一片樹葉落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滿地樹葉的時候是秋天,秋天是怎樣開始的?來年春季,第一片樹葉什麼時候開始悄悄長出來了?……一連串有趣的問題,眼前這位有着一顆童心的中年人是通透的。
西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中寫道:“嘗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将暮;睹一壺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論遠。”唐人語,“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一葉知秋”,說得是一種因果邏輯,個中前因後果,其實也是後因前果。
一葉知秋,見微知著,從細微的事情中察覺問題所在,是一種洞悉一切的智慧。看見局部而預知全部,看見開局而感知結局,“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千裡之堤潰于蟻穴”,“萬事開頭難,開頭亦不難”,我們常說“一個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隻要開始最難的部分已經過去了”說的都是細節的重要性。
細節是最能夠打動人的,細微之處見真情,不經意間的輕輕一語最是真情流露。所謂一語知友說的就是話語表達之後流露出的真情與立場。
辨别語言,除了真情,立場更為重要,許多甜言蜜語如果裹挾的是置身事外的立場,那就是口腹蜜劍,而反之,一些冷靜問題的分析,看似否定實則是站在解決問題和推動問題的立場,就是苦口良藥。盡管如此,參差多态,乃世界的本源。一語中的帶來的是傷害還是溫暖,以同一個立場的共情去表達,是鑒别是否友好的藥劑。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生活,沒進入過别人的軌道,就無從知曉對方的境遇。王安石曰,“誰道蕭曹刀筆吏,從容一語知人意。”很多時候,我們根本無法感同身受。古語說:“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花開花落,雲卷雲舒,秋天落葉,春季生發,大自然早已經告訴我們做人的真谛。
人與人的關系,都标記着刻度。“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而距離由細節去暗示并體會。
戰國末年有一位住在深山裡的隐士天機子,他在家附近開墾了一塊小田地,生活自給自足幾乎不下山,卻洞悉天下事。原因就是以小見大的細節,可以體現出很多相關信息,一個細節可以代表着整體的發展形勢和很有可能的結果。
事物都是有關聯的,見微知著的細節是最不能夠忽視的。觀察事物隻看表面、皮毛,會延誤其實。“一葉知秋”的那“一葉”有可能是在春天被蛀蟲破壞的而飄落的葉子,所以“一葉知秋”也隻是妄下的判斷和一次偶然。
識一葉知秋,懂一語知友,仍然葆有平和的微笑,要相信,待秋風清明,白雪皚皚,春天裡依舊會有桃花盛開。
李青青
2022年9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