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稱俄羅斯為戰鬥民族,但其實整個俄羅斯共有194個民族,而其中以“兇悍”著稱的當屬車臣一族。車臣分離主義分子為實現車臣獨立,與俄羅斯政府進行了近20年的車臣戰争。遙想當前蘇聯解體時,15個加盟共和國獨立了14個,為什麼隻有車臣沒能獨立?
俄美博弈
車臣的戰略意義
車臣之所以不能獨立于俄羅斯聯邦,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車臣的戰略意義對于俄羅斯太過重要。先來看一張地圖。
車臣地理圖
在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對内,車臣北部為俄羅斯聯邦的北奧塞梯-阿蘭自治共和國,西部為印古什共和國;對外,車臣南部與東部則分别與格魯吉亞與達吉斯坦共和國接壤。
此次俄烏戰争的爆發,最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烏克蘭申請加入歐盟(北約)。如果俄羅斯任由烏克蘭加入歐盟(北約),那麼就會導緻俄羅斯腹背受敵,其在歐洲的戰略伸展空間将喪失殆盡。
如果沒有了烏克蘭這塊戰略“緩沖區”,那麼北約可以将戰略性武器直接放到俄羅斯的“家門口”外,這對于俄羅斯來說,其威脅無疑是巨大的,而且是不能忍的。
烏克蘭地理圖
目前,俄羅斯的鄰國中,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已經是歐盟成員國。此次俄烏沖突期間,摩爾多瓦與格魯吉亞也申請加入歐盟。
在這種情況下,假設車臣從俄羅斯獨立,那麼歐盟(北約)的勢力可以直抵俄羅斯腹地。因此,從戰略意義上來講,俄羅斯是不會同意也根本不會允許車臣脫離俄羅斯而獨立。
北約Logo
曆史淵源與現世沖突
相當多的車臣族人擁有鞑靼血統,為蒙古後裔,這主要源于13世紀至16世紀,蒙古-鞑靼人對其長達數個世紀的統治。算起來,他們或許也屬于契丹族的後裔。
車臣的近代史依舊充滿了征服與反征服。18世紀末,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與土耳其的第五次對決中一舉獲勝,将整個高加索納入俄國的勢力範疇。但在第六次俄土戰争中,車臣又轉投了奧斯曼帝國。
葉卡捷琳娜二世
1829年,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發動了高加索戰争,力圖重新奪回對高加索的控制權。為抵抗俄軍,當地人民建立了具有政府性質的組織,車臣尼亞,這也是車臣國家的前身。但後因寡不敵衆,高加索地區又被俄國控制。
19世紀中後期起,俄國對車臣實施分化與高壓的雙重統治,這也導緻車臣内部分化為親俄與反俄的兩大派系,索性至19世紀末都未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
十月革命後,車臣歸屬俄羅斯。蘇聯成立後,車臣成立自治州仍舊隸屬于俄羅斯聯盟中。二戰時,部分車臣人企圖通過與德國合作以實現其獨立的目的,因此蘇聯政府将車臣視為“侵略者”。
戰後,數十萬車臣民衆被迫遠離故土、遷移他處,車臣人民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未能享受蘇聯國民同等待遇。這種情況直至赫魯曉夫執政時期才開始轉變,車臣也恢複為共和國。
被打服了的彪悍民族
1991年蘇聯解體後,眼見其他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成立國家,車臣分離分子也坐不住了,他們對外積極“發聲”,對内準備武裝,也要求獨立。對此,俄羅斯的回複當時是,不!
車臣人素有“高加索之狼”之稱,不同意獨立,那就“開打”。蘇聯解體後,車臣共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争,僅平民就死傷數十萬,還有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
在2002年的“車臣事件”中,車臣恐怖分子共造成俄平民130餘人死亡,可謂“兇殘”至極。俄羅斯總統普京對車臣恐怖分子的态度是:“把他溺死在馬桶裡”。
車臣事件
随後俄軍對車臣武裝,特别是恐怖分子開展“清繳”。兩方激戰持續數年。2006年,車臣恐怖分子首腦巴薩耶夫死亡,亦如本·拉登之死對于基地組織的打擊一樣,巴薩耶夫的死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車臣反政府武裝的實力,特别是對外的“傳播力”。
巴薩耶夫
2009年,俄羅斯政府正式宣布車臣戰争結束。成規模的戰争雖然結束了,但是局部的武裝沖突并未停止。車臣分離分子、恐怖分子并不會就此“罷手”。
“原諒他們是上帝應該做的事情”,就如普京對待車臣恐怖分子堅定而又明确的态度一樣,俄軍對車臣分裂武裝的打擊也仍在繼續。
開戰機的普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