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起源于圖畫。原始人用圖形來表達意思,通常稱為“圖形文字”。這種圖形雖然能交流信息,但是跟語言并無聯系,還沒有成為真正的文字。 表示意義的圖畫要發展到跟語言相結合,能夠完整地書寫語言,這才成為語言的有效記錄,即成熟的文字。許多民族都創造過原始文字,但是隻有極少幾個民族的文字發展到成熟程度。有些文字,隻能寫出實詞,不能寫出虛詞,閱讀時要由讀者自行補充,這是不完備的文字。大多數民族都借入其他民族已經成熟了的符号系統,再加以修改補充,書寫自己的語言。
名副其實的文字有3種主要類型:詞符與音節符并用的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文字。這3種類型同時也代表了文字發展的3個階段。
詞符與音節符并用
如果每一個詞用一個符号來表示,那就需要許許多多的符号,這樣的文字是不切實用的。解決的辦法是,把一部分詞符改成隻表音,不表意,夾在詞符中間,那就成為詞符與音節符并用的文字。這是最早達到成熟程度的文字類型。
用漢字書寫的中文,基本上屬于詞符與音節符并用的類型。在古漢語中,表示實詞的漢字大都是詞符,表示虛詞以及拟聲和譯音的漢字是音節符号。例如,原來表示簸箕的“其”字是詞符,後來借來表示虛詞的“其”,就成為音節符号了。又如,“叮當”、“可汗”都是音節符号。
漢代的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六種類型,總稱六書。“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嚴格說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方法,轉注、假借屬于用字的方法。
漢字是一種表意注音的音節文字,但是漢字本身不都能确切地表示語音。漢字中的象形字和表意字,如山、水、首、目、大、文、京、方、走之類,都是不表音的字。漢字的形聲字一半是形,一半是聲,表聲的部分與字音相同的固然不少,可是也有很多不相同的。例如詞、資、堂、杜、湯、蕩、欣、都、循之類,聲旁與字音隻是韻母相同而聲母不同;其他如滌、仍、特、雕、凝之類,聲旁與字音就全不相同,聲旁也就失去了表音的作用。
音節文字
因為詞符與音節符并用的文字,如果丢掉了詞符,全用音節符,那就成為“音節文字”。例如,漢字和假名混合體的日文是典型的詞符與音節符并用的文字,其中漢字大都是書寫詞根的詞符,假名是從漢字變化出來的書,寫詞尾、助詞等的音節符。日本有假名文字運動,主張不用漢字,全用假名。這個主張如果實現,日文就成為音節文字了。
日文假名
音節文字隻要用數目有限的符号,就可以完備地書寫語言。
現行的音節文字有埃塞俄比亞文字(近代體稱為阿姆哈拉文字)。它用大緻相同的符号代表相同的輔音,附帶微小的筆畫變化表示元音,成為音節符号)。
有些音節文字,不管元音如何不同,輔音相同的音節都用相同的符号來表示。這樣就産生了所謂“輔音字母”。它是從音節符号向音素(音位)符号演變的中間形态。公元前11世紀的比布魯斯字母是現存最早的已經解讀的輔音字母,可以說是字母的老祖宗。
字母文字
嚴格意義的“字母文字”,既有輔音字母,又有元音字母。創造元音字母是希臘人的貢獻。他們在公元前8世紀傳入輔音字母,把其中幾個改為專門表示元音,其餘仍舊表示輔音,但是不再附帶元音。這樣就産生了“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書寫時要把音節分析成為輔音和元音,在閱讀時要把輔音和元音拼合成為音節。這是完備的拼音制度。
比布魯斯字母
完備的拼音制度的産生,使文字曆史進入新的階段。一切語言的聲音,如果分析成為音素(音位),一共隻有幾十個基本的輔音和元音,隻要用幾十個字母就可以寫出。跟音節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号數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靈活。但是文字記錄語音總有遺漏,例如重音、句調、節奏等等,字母文字還是不作表示。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