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七回,妙玉出場了。
帶發修行,蘇州人氏,祖上也是讀書仕宦之家。自小多病,親自入了空門,方才好了。今年十八歲,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邊隻有兩個老嬷嬷,一個小丫頭伏侍。文墨也極通,經文也不用學了,模樣兒又極好。
妙玉這個人物在《紅樓夢》中出場次數極少,戲份不多,卻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并且排名第六。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要塑造妙玉這個人物,而且排名竟然在鳳姐之前。
其實作者塑造妙玉這個角色,有以下幾個目的:
1、說明情無處不在
《紅樓夢》的一個重要論點是:情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在太虛幻境裡有一副對聯:
厚地高天,堪歎古今情不盡。
說的就是這個論點。
妙玉是個出家人,但也是個妙齡少女,雖然身處空門,卻依然對寶玉有情。說明不論是在凡塵還是空門,都會産生情,這是人性使然。這和第七回中寶钗的熱毒是一回事。另一個身處空門的智能兒和秦鐘之間的愛情也是在說明這個論點。
2、揭露封建禮教對愛情的束縛
妙玉也好,智能兒也罷,她們的愛情之花都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枯萎凋零了。通過她們的經曆證明了那個時代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悲哀現實。這就是:
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
3、揭示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迫害是普遍性的
《紅樓夢》一個重要主題是揭露女性的悲慘命運,揭露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迫害。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迫害是普遍性的。因此,在選擇被迫害的女性樣本時就需要有代表性。妙玉代表的是佛門中的女性。女性進入佛門是否可以躲避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迫害呢?作者通過妙玉這個人物告訴讀者,遁入空門也無法逃避封建禮教的迫害。
4、妙玉是黛玉的另一個結局
寫妙玉也是為了展示黛玉的另一種命運或是結局。
黛玉和妙玉的相同之處:
一、家境相似。黛玉的父親是管鹽的官,妙玉的父親是管茶的官,都是官宦之家。
二、都父母雙亡。
三、都性格孤高,目無下塵。
四、自小都身體不好。
五、都有和尚勸其父母,讓其出家,才能一生平安。
六、都天性多情(都愛寶玉)。
不同之處:黛玉沒出家,妙玉出家了。
結果:黛玉經曆了愛情,為情而逝。妙玉呢?從妙玉的判詞裡分析: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妙玉的曲子說:到頭來,依舊是風塵肮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歎無緣。綜合判詞和曲子大概可知,妙玉最後是遭受了她最不能容忍的被侮辱的結局,其實是和殺了她一樣。以她那種高潔的性格,應該是受辱而死。
黛玉在《葬花詞》裡說: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這幾句詩再明顯不過地把黛玉和妙玉的結局做了個對比:一個是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個是污淖陷渠溝。黛玉選擇了前者,如果出家,那就是後者。
所以,作者通過妙玉這個人物告訴我們:女性出家不出家,都沒有好下場。在當時的那個社會,女孩子的結局是“千紅一哭,萬豔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