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重慶老人死後的風俗
重慶老人死後的風俗
更新时间:2024-09-04 06:21:15

重慶老人死後的風俗(湘西北老人去世後的奇怪風俗)1

作者近影

百 家 米

文/劉 靜

記憶很神奇,有些很久前發生的事,盡管細節已并不那麼清晰,卻在頭腦裡一直揮之不去。比如,我對農村親人過世後“讨百家米”一事,就留有比較獨特而鮮明的印象。

重慶老人死後的風俗(湘西北老人去世後的奇怪風俗)2

(網絡圖片,緻謝原創)

農村把白事看得非常重要。親人仙逝,會有一系列隆重的辦喪儀式,表達對親人逝去的不舍。那些複雜的,極具儀式感的細節,讓人們在悼念過程中,表達對逝者的尊重與哀婉。我素日很少靠近那些儀式,也不會與老人們談及,具體的習俗我還真說不上個一二三來。

九十年代初,我生活在澧南鎮興隆村,這裡的人們依水而居。一條溝渠,或是一個堰塘,周圍便圍滿了紅磚瓦房,當然,也不乏木闆房,興隆村分十一個大隊,我家屬于十隊,也是最靠近城鎮的農村,後改為劉市。一個“市”字,似乎将農村生活提了質。在當時,壓根就沒曾想到。

記得是在一個周末,我一個人呆在家裡,正埋頭做着作業。忽然,同學瑜出現在我家門口,手臂上箍着一道黑色袖标。我的腦海,頓時閃過一絲詫異的念頭,瑜的親人不是剛辦過後事嗎?瑜靜靜地站在門口,沒有說話。這不像是平日話多的瑜,我問他怎麼了,瑜還是沉默不語,一句話也沒說,眼眶裡閃着淚花。我和瑜是發小,瑜就住在村頭,沒事就一起撺掇着瞎晃蕩。那時候天空很小,世界很小,小到本村的幾個人就是你認識的全部。對于男同學的出現,我誤以為他是要邀我去玩彈珠,正準備丢下作業本開跑。這時,瑜媽媽從旁邊探出身來:

“靜兒,你大人沒在屋啊?”

“嗯!”我小時候話語不多,簡單答道。

“是這麼回事,我們想找你家讨把米,瑜兒吃了有好處。我們就不進門哒,你用缸子舀一小點來,意思一哈,回頭你告訴你媽,她曉得滴!”

隔壁左右不是陌生人,我嗯了一聲,聽話照做,從母親梳妝台下的櫃裡舀出了一杯米,走到同學身邊。此時我才看清,他肚子那塊,系着一個布包袱,他母親和我母親一同撿棉花時用的那種,裡面已經裝有一些米,垂在他膝蓋位置。看我疑惑地将米倒進袋子,瑜媽媽說:“我們要讨滿一百家,今天瑜就不同你玩哒,明兒個再來坐。”說完便走了,瑜走了一段路,回頭望向我,仍舊沒有說話,也沒像平常那樣蹦跳,那神情,是覺得這樣子挨家挨戶“讨”難以啟齒,還是他也不知道這中間的來龍去脈,而感到迷惑?我站在門口目送他們走到下一家,然後看着他母子倆,用同樣的方式叫人、等待、說明情況、再等待、離開……

父母回來後,我将經過告訴了他們。父親解釋說:“這是讨百家米。”

“讨百家米?”我疑惑不解,像聽一個神話。

父親告訴我:“讨百家米,是一種民俗,流傳了很多年。誰的家中,有老人去世,會根據一種約定俗成的’五七’算法,推算要不要讨百家米,有災劫的,影響後人運程的,就要讨百家米。”

我聽得一愣一愣,“五七?”我問父親:“五七是什麼?”

“那說來話就長了。”父親點了一支煙,不緊不慢地打開了他的話匣子:“在農村,人去世後要’做七’,就是每7天舉行一次儀式,共有七次計四十九天,其中頭七、五七為我們衆所周知,也是格外重視的。如果有一個以上的‘七’與農曆上的日期’七’撞上,視為’犯七’,沒有’犯七’者,要到’複山’前到村裡其他人家讨米,讨足一百戶,在‘複山’時候煮來招待參加祭祀的人吃。‘複山’就是安葬後第三天,逝者家人需要上墳添土,這時需準備一些食物進行供奉,還要燒紙焚香……”

“難怪瑜媽媽讓瑜讨百家米。”我好像有些懂了,又好像不完全懂。

“是啊,還有穿百家衣呢,這樣的孩子易養活。”母親補充道。

“百家米是我們農村的說法,附近城鎮也都有這樣的習俗。以前老人在小孩滿周歲時,會抱着小孩到各家各戶收集百家米,然後将米帶回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期盼着小孩可以被數百個家庭庇護。體弱多病的孩子吃了百家食,能增強抵抗力,借着百家的福氣和力量,驅走可惡的病魔,長命百歲。”

父親喜歡講故事,愛熱鬧,鄉裡相鄰的紅白喜事都愛幫忙,各類風俗也頗為熟悉,講起故事來也頭頭是道。如果有個兒子,他肯定也會帶着他到處坐茶館嗑瓜子,聽南北故事。

我也曾聽姑媽說過,有小孩的家裡,大人到各村去化米,滿一百家為止,每家給的米數量不限。我的兒子出生後,姑媽建議我也讓兒子吃百家飯,當然,這時的百家飯已無需讨要,大意是指小孩子在本村的一條街玩耍時,遇上鄰居飯點被邀請吃飯,就可欣然吃,遇飯吃飯、遇菜吃菜,不必推辭,這叫随意式散養,農村說法叫“潑皮”。姑媽還想着幫我收集一些“百家衣”給兒子,說是保佑平安。

父親講到這些,就會喋喋不休。時間一晃又過了多年,讓我沒想到的是,“讨百家米”這個農村長輩都知道的儀式,我就隻見過這一回,僅此而已。比起從沒見過的,我也算是“開了眼界”。

其實,百家米也好,百家衣也罷,都是農村人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寄托。“民以食為天”,這看似尋常的米,蘊含着種種滋味。而品嘗百家米所煮的米飯,也許更多的是在咀嚼人世間的悲與歡吧。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及今,一直未變。

編輯:玫君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