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由來
“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作為一個節日,清明節的日期一般在公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按公曆計算的節日。這個節日也是中國人掃墓的節日,所以又叫掃墓節。
清明節正值仲春,草木萌生,萬物複蘇,寒冷的北風過去,溫暖的東風吹來,冰冷幹裂的大地也浸潤在細柔的春雨中。這時的人們開始脫下厚重的棉衣,換上輕柔的單衣。
這是一個新生的季節,也是人們出遊、放風筝、蕩秋千、植樹和播種的季節。
在這個節日裡傳統上人們不生火,不吃熱食,而是吃冷食或生食。這個傳統源自一個故事。
大約在26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一位公子叫重耳因權力争鬥而被迫流亡在外。他的一位大臣叫介子推始終追随他的腳步,不棄不離。有一次,重耳無食可吃,餓得發昏,介子推便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割下來救活了主人。
19年後重耳結束了流亡生活回到了晉國,并成為了晉國的國君,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他遍賞所有當年追随他的人,卻唯獨忘了他最忠誠的大臣介子推。有人提醒他後,他立即派人尋找他,但得到的報告卻是他拒絕賞賜并背着老母親逃到山裡去了。
在幾次搜山無果後,國君下令燒山,以期逼他出山。但大火過後,國君找到的卻是他和他母親蜷曲在一個燒焦的柳樹旁邊的屍體。
深受感動和深感悲痛的晉文公便下令全國這一天不得生火,大家以吃冷食來紀念這位忠誠而又高尚的大臣。所以,清明節在民間又叫寒食節。
事實上,寒食節在過去是一個獨立于清明節的節日,它的日期通常比清明節早一天。現在盡管兩個節日已合并為一,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清明節中寒食節的色彩,比如清明節掃墓很可能就是源自當年晉國紀念介子推的傳統。
【本文來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說》】
,